舊照片網 Gwulo 創辦人離港返英 何處是家? 「你想過日子的地方」 |Yahoo

甚麼把貝大衞帶到香港?又是甚麼把他帶走?
甚麼把貝大衞帶到香港?又是甚麼把他帶走?

​【Yahoo 新聞報道】英國人貝大衞 (David Bellis) 月前宣佈離開香港,反應簡直是群情洶湧。團體找他開講座,傳媒找他做訪問,皆因他的香港歷史圖片分享網站「古老」網(Gwulo.com)膾炙人口。自言視香港為家的他,返回出生地英國,算是離家抑或回家?「曾經有人告訴我,就當移居一個新的國家吧,所以我會視作建立一個新的家,但是當我日後再回到香港,我相信仍會有回家的感覺。」貝大衞說。

文:O. A

攝:wildchild

貝大衞十多年前開始收藏舊香港照片,起初對香港舊貌一無所知,所以很興奮,過了一段時間,又開始有點悶,因為來來去去都是山頂俯瞰維港的照片。後來再仔細觀賞,發覺香港變得很快,看着事物的來去的感覺很奇妙,於是又再重拾收藏的興趣。

珍藏數千照片 每張高達 1,500 元

上過古老網的人都會察覺,看似平平無奇的一幀維港照,貝大衞都可以告訴我們一個完整的香港故事。像福爾摩斯一樣,他可以從照片中存在和不存在的建築物,逐步推敲照片記錄的時間,如果線索太少,他會翻到明信片的背面,從印刷品的商標等蛛絲馬迹尋找答案。一張相,為了求證每一個細節,貝大衞有時會花上兩、三天時間搜查資料,才能完成一篇圖片故事。

他至今已蒐集了數以千計老香港照片,最貴的藏品每張高達 1,500 元,這是他的個人上限,數千元一張的照片,他不會購買,「每次網上競投,我只會出一口價,然後等待結果,通常我都會落空」。

像這樣的維港舊照片,古老網有大量收藏,從已經出現和已經消失的建築物,讀者能否推斷攝影的年份?     (貝大衞提供)
像這樣的維港舊照片,古老網有大量收藏,從已經出現和已經消失的建築物,讀者能否推斷攝影的年份? (貝大衞提供)
這張 1928 年的照片,記錄了早期灣仔填海的情境,細看可發現有條路軌,和運載填料的貨卡。  (貝大衞提供)
這張 1928 年的照片,記錄了早期灣仔填海的情境,細看可發現有條路軌,和運載填料的貨卡。 (貝大衞提供)

如此醉心香港舊照片,一定是對這座城市有着濃厚感情吧?從何說起呢?26 歲的時候,貝大衞隻身前往澳洲展開工作假期,完結後,由於英國護照可以免簽證長期停留香港,就選擇了來港,到埗後才找工作,七、八個月後又回到澳洲。重回澳洲後,貝大衞發覺自己很懷念香港,於是開始學習廣東話。然後他返回英國當朋友的伴郎,並短暫工作掙錢,準備儲點積蓄再到香港發展。

一切從「八公」開始

貝大衞這樣解釋他懷念香港的原因:「步出機艙,你發現這裏所有東西都是不一樣的,天氣不一樣、建築物不一樣、文字、聲音、氣味全部不一樣,而且人煙稠密,總是不停的新鮮事物,令人每分每秒都感到刺激。」

初來香港的時候,貝大衞住在尖沙嘴金巴利街,因為租金便宜。後來搬到石塘嘴的屈地街,也是因為租平,當時地鐵還未伸展至西區。至女兒就讀九龍灣學校時,又搬回九龍,住在新蒲崗。

至於「古老」網(Gwulo.com) 的誕生,可說是出於偶然。當時貝大衞的職業是售賣電腦軟件,那時網上有個關於該軟件的社群,「我很享受與網友的交流,他們經常互相幫助」。其間貝大衞開始撰寫業務通訊,向客戶發放產品資訊,成為在網上分享心得的雛形。2002 年,互聯網世界興起網誌寫作,一位朋友提議建立一個關於居港外籍人士的網誌,於是誕生了「八公」網(Batgung.com)。

貝大衞(左三) 1989 年來港,一住便是 35 年,圖為他 1995 年在鹹田一間士多用餐。    (貝大衞提供)
貝大衞(左三) 1989 年來港,一住便是 35 年,圖為他 1995 年在鹹田一間士多用餐。 (貝大衞提供)
1999 年,貝大衞與 Grace 結婚。       (貝大衞提供)
1999 年,貝大衞與 Grace 結婚。 (貝大衞提供)

貝大衞起初在八公網分享一些老香港故事,例如九龍公園的防空洞,然後開始有網友透過電郵提供舊照片給他,於是他索性讓網友自行上載照片到網站。至 2009 年,網友認為老外和老香港兩個主題應該分開兩個網站處理,「古老」網就在這個情況下出世。

愛太古吊車 想認識街頭鞋匠

古老網發表過的老香港照片多如銀河,從 2010 年的 4,000 張增至現在 35,000 張。貝大衞把這些照片分門別類,有些以人為主題,有些以街道為主題。貝大衞曾經在講座上說過,如果可以選一個時代在香港生活,他會揀戰後那個香港重生的年代。

記者問他,如果可以選一個舊照片中的人跟他見面,他會選誰?貝大衞選擇了鰂魚涌的太古吊車工作人員,「和他們一起坐在吊車上,上山下山,相信會很有趣;你可以看到不一樣的風景,而且很清靜」。他也很想親身走到一位鞋匠的跟前和他攀談,照片中的鞋匠表情很祥和,貝大衞想看看他現實生活中是否真的很安於現狀。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貝大衞很想試坐鰂魚涌通往柏架山的吊車。    (taikooplace.com)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貝大衞很想試坐鰂魚涌通往柏架山的吊車。 (taikooplace.com)
貝大衞覺得照片中這位鞋匠很祥和,很想回到當年與他見面,了解他的生活。    (貝大衞提供)
貝大衞覺得照片中這位鞋匠很祥和,很想回到當年與他見面,了解他的生活。 (貝大衞提供)

除了分享珍貴照片,古老網還臚列了很多關於香港歷史的實用資訊,例如昔日的陪審員名單。貝大衞要根據政府檔案人手輸入這些資料,由於資訊量大,可說是個吃力不討好的任務,但至今已完成了八、九成。他解釋,陪審員名單詳列了當時陪審員的姓名、職業及住址等,如果有人需要蒐集那時候一位人物的歷史,而他又是陪審員,這個名單就可以提供很多重要線索。

重編陪審員名單 呈現舊時面貌

例如不時有人在古老網查詢其家屬祖輩在香港的事蹟,他們就可以先從陪審員名單入手。這個名單也反映了老香港的面貌,譬如二十世紀初,突然有很多陪審員的住址位於尖沙嘴,你就知道當年尖沙嘴的迅速發展;又譬如一些男性陪審員的職業是秘書、速記,你就發現曾幾何時這些文職也有男性擔任。

輸入陪審員名單是集體工作,不能單靠一人之力完成。貝大衞比喻這類作業有如網上串流,越多人分享,越多人得益;反觀如果歷史愛好者各自為政,很多資料蒐集工作就會重重複複,虛耗資源。

至於比古老網歷史更悠久的八公網,2012 年已經沒有更新。貝大衞解釋,香港歷史比自己的老外生活有趣得多,而且經營網站的拍檔已另謀發展。

貝大衞經營了 15 年的古老網,不僅分享珍貴香港歷史,亦多次連結了失散的家族成員。
貝大衞經營了 15 年的古老網,不僅分享珍貴香港歷史,亦多次連結了失散的家族成員。

居港 35 年,貝大衞可有視香港為家?他毫不猶豫答:「當然。」甚麼時候開始有這個感覺?「我也記不起哪時候開始,總之當一次又一次短暫離開香港旅行,再回到香港時,你會覺得回家的感覺真好,這裏是你家人所在的地方、是你想過日子的地方。」所以今次道別香港、回歸英國,算是離家抑或回家?「曾經有人告訴我,就當移居一個新的國家吧,所以我會視作建立一個新的家,但是當我日後再回到香港,我相信仍會有回家的感覺。」

「如果十年後香港情況有變,或許我們會回來」

2020 年起,香港人遷居外國的移民潮不絕。貝大衞計劃離港已有一段時間,他在威爾斯的母親年事已高,需要有人照顧;長女剛畢業,打算留英生活;幼女剛中學畢業,準備在英國升讀大學。「我們今次離開香港並非出於這裏發生的事,不過如果十年後香港情況有所變化,或許我們會回來。」

記者問他,最想念香港的會是甚麼?「如果你在 12 月份問我,我會說是香港暖和的天氣;還有香港生活上的各種便捷,坐一程地鐵往深水埗就找到所有你想要的東西,毋須預先準備;從治安角度而言,我的幼女可以很晚回家也不用擔心,但在英國你就要多點留心。」

最厭惡香港的又是甚麼?「就是優點的另一面。很方便但太擠逼,在街上行走隨時會撞到別人;空氣有時很差。」

貝大衞(左一)來港後很快便融入本地生活,圖為他 1994 年與室友打邊爐。    (貝大衞提供)
貝大衞(左一)來港後很快便融入本地生活,圖為他 1994 年與室友打邊爐。 (貝大衞提供)
貝大衞在香港 35 年來從未駕車,因為他覺得香港公共交通方便,毋須買車。
貝大衞在香港 35 年來從未駕車,因為他覺得香港公共交通方便,毋須買車。

貝大衞公佈離港後,坊間反應很大,他的面書專頁載滿惜別溫言:「People will always remember your fantastic work and passion to Hong Kong. You've your name in Hong Kong collective memory!​​」 「Thank you for everything you are doing to HK. All the best.」 「Your website means so much to the history of Hong Kong, I wish nothing but a great life for you in the UK! 」

希望讀者如廁時看他的書

過去兩個月來,團體找他開講座,傳媒找他做訪問,五本《Old Hong Kong Photos and The Tales They Tell》至今賣出八千本。返回英國後,他計劃改以影片形式分享,因為有讀者投訴文字太多,只想睇片。

談到貝大衞作品的文字,雖說只是為了說明照片的內容,但跟一般相集很不一樣。他會抽絲剝繭般為讀者講解照片中每一個細節,鋪陳出一個完整的香港故事。這種分享方式是源於他過去撰寫業務通訊的習慣,而他過往開講座時也是逐張照片仔細描述,所以書本也用了這種方式安排圖片和叙述文字。「我太太對歷史全無興趣,但她說讀到我的書時,感覺我在跟她說話。」

貝大衞期望,讀者即使對歷史不感興趣,也可以嘗試如廁時翻一翻他的作品,每段小章節剛好可以給讀者消磨一次如廁的時間。

貝大衞不僅喜愛分享老香港照片,也會以文字具細無遺說明圖片內容。
貝大衞不僅喜愛分享老香港照片,也會以文字具細無遺說明圖片內容。

身為 IT 人,貝大衞為何如此醉心歷史?「於我而言,好的歷史就是好的問題。為甚麼這個地方的名字如此奇怪?這種好奇心很珍貴。我小時候充滿好奇心,但很厭惡寫作,尤其是學校裏的英文課,老是給你一張白紙,要你寫點東西,我通常只能寫四、五句。中學讀歷史課,老師只管默書,沒有討論,所以我覺得這輩子都不會再讀歷史。」

「歷史的另一邊是真誠」

「但我對地圖很感興趣,入讀大學時,圖書館收藏了百多年的舊地圖,發現自己居住的地方不像地圖顯示的狀況,為何路軌不見了?為何當時有路軌?長大後開始分享這些疑竇,逐漸形成討論交流。很多時候,我們的問題都找不到答案,卻在三、四年後無意中揭曉,滿足感就是來自這裏。」

記者問他怎樣看待歷史?他說:「有些歷史是很個人的,我們年少時通常都過得很愉快,老人家會有些開心的香港記憶,常說十五、六歲香港是怎樣的。有些歷史則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家庭,瞭解世界,譬如戰時日記。曾經有人在古老網分享,其父母有些古怪行徑,做子女的不理解,但當他們看到父母的日記,自然會明白而且接受,因為父母遭遇過某些經歷。」

就是這樣,無數歷史和相關的交流凝聚了一個社群。「好的歷史故事,建基於好的問題,因此你要懂得提問。即使是很難的問題,你也要懂得提出。然後好的歷史故事的另一邊,是真誠的答案。放諸一個社會,如果人們都有好奇心,又能真誠解答,並互相分享,這就是個好的社會,也是我樂於紮根的社會。歷史本身不會建立一個好社會,但這是好的生活方法 - 真誠、大方、好奇。」貝大衞說。

貝大衞的圖片故事總是抽絲剝繭,每張照片他都會用放大鏡仔細端詳,背後就是他說的好奇和真誠。
貝大衞的圖片故事總是抽絲剝繭,每張照片他都會用放大鏡仔細端詳,背後就是他說的好奇和真誠。
以這張山頂纜車明信片為例,驟看平平無奇,細心研究卻發現車頭位置打了個交叉,為甚麼呢?    (貝大衞提供)
以這張山頂纜車明信片為例,驟看平平無奇,細心研究卻發現車頭位置打了個交叉,為甚麼呢? (貝大衞提供)
翻到明信片的背面,原來明信片是由一位叫 F.Aslett 的人寄出,貝大衞再查閱 1910 年的陪審員名單,發現有一位叫 Francis Aslett 的纜車煞車員,從此可以推斷,當時山頂纜車車頭左邊,是煞車員的站崗。     (貝大衞提供)
翻到明信片的背面,原來明信片是由一位叫 F.Aslett 的人寄出,貝大衞再查閱 1910 年的陪審員名單,發現有一位叫 Francis Aslett 的纜車煞車員,從此可以推斷,當時山頂纜車車頭左邊,是煞車員的站崗。 (貝大衞提供)

【後記】

訪問當天,貝大衞已經搬離新蒲崗寓所,遷往東涌暫住,準備離港,所有行李亦已入箱寄運到英國。以為無法再看到他的珍藏實物,幸好貝大衞有部分較輕巧的照片藏品沒有入箱,打算作為隨身手提行李一起帶回英國。記者因此有幸一睹這些數十至過百年前的老香港影像紀錄實物。

剛領樂悠咭享用兩元坐車

這些藏品,有些來自 eBay,有些透過競投購得,有些在市集找到,也有部分是熱心人捐贈的。記者以為,經過多年香港收藏家從 eBay 購買老香港照片的熱潮,現時已所剩無幾了。貝大衞說相反,「不幸地越來越多保存着舊照片的人離世了,所以被家屬放售的照片十分之多」。

除了陳年明信片和舊相簿,還有已經失傳的 View-Master 3D 幻燈片,和保存得很完好的一整盒黑白香港風景照套裝。

記者邀請貝大衞到機場拍照,訪問完結,他以地膽身分帶記者坐巴士從機場返回東涌。本月(7 月)剛好年屆六十的他,向記者展示銀包內的樂悠咭,帶點興奮的表示會在臨飛前的僅餘時間,好好享用長者交通優惠。

貝大衞手持的是 View-Master 3D 幻燈片,是上一代欣賞照片的神器。
貝大衞手持的是 View-Master 3D 幻燈片,是上一代欣賞照片的神器。
View-Master 3D 幻燈片有甚麼好看?這套幻燈片記錄了當時香港的熱門景點,包括山頂、香港仔和石澳等。
View-Master 3D 幻燈片有甚麼好看?這套幻燈片記錄了當時香港的熱門景點,包括山頂、香港仔和石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