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障「智能引路徑」 翁祐生奪發明獎

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三名學生林子淇、陳小茴及陳鎮淇憑「智能引路徑」獲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大獎最佳學生發明獎,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右)晚上出席頒獎典禮祝賀學生獲獎。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視障人士在日常生活常遇上不便,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三名中二學生深明他們的苦況,設計出「智能引路徑」,將RFID天線放在使用者鞋底接收訊號並連接到應用程式,當視障人士經過特定位置,應用程式會提示使用者身處位置周遭可通往何處,他們的發明方便視障人士日常生活,獲得今年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最佳學生發明獎及初中組金獎。 今屆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共收到八百份參賽作品,競逐小學、初中、高中及大專或以上組別獎項。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中二生陳鎮淇、陳小茴及林子淇,憑着設計「智能引路徑」,獲得最佳學生發明獎、初中組金獎及今屆特別設立的數碼社會特別獎。裝置可方便視障人士日常生活,在使用者的鞋底擺放RFID天線,接收在引路徑下的RFID訊號,再以藍牙傳送至學生開發的應用程式,當使用者經過引路徑的警示磚或位置磚時,應用程式會發出聲響提示,告知使用者身處的前後左右可通往何處,為他們導航。 陳鎮淇指,與其他同學曾參加「黑暗中對話」活動,明白視障人士在生活中諸多不便,在搜集資料後發現視障人士使用的引路徑有不足地方,如位置磚設於引路徑分叉路口,卻不能提示視障人士之後通往甚麼地方,於是利用約半年時間完成這個發明,他憶述過程中遇上不少困難,「若打錯程式編碼,裝置便無法做到指令,要再重新輸入。」 為令裝置更切合視障人士的需要,他們曾找視障人士試驗裝置以完善發明,「他們都說發明實用,尤其到達不熟悉地方時,不會容易迷路。」陳小茴指,今次是他們以此發明首次參加比賽,將來會改進令其功能更完善,如並非所有地方均有引路徑,因此將來會探討將天線鋪在牆壁的可能性,亦希望裝置能夠做到自動導航,像Google地圖一樣,將使用者帶往目的地。 無獨有偶,小學組最佳學生發明金獎得主,天主教佑華小學的郭穎賢、黃栢熙、張浩政及李沁陽,設計一個名為智睛靈的頸掛式無線藍牙耳機,同樣幫助視障人士活動及處理日常起居生活,裝置配備拍攝鏡頭、距離感應器及聲納探測器,分別可幫助使用者知道眼前的文字和物件、辨識前方的人和物、測量距離及偵測物體的移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