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協主席鄭嘉如遭《華爾街日報》辭退 被指兩職位「無法共存」 擬以《僱傭條例》申訴|Yahoo

鄭嘉如周三(17 日)下午見記者。
鄭嘉如周三(17 日)下午見記者。

【22:15 更新報道:新增道瓊斯公司回應】

【Yahoo 新聞報道】香港記者協會向傳媒發採訪通知,表示主席鄭嘉如被《華爾街日報》(WSJ)辭退。鄭嘉如指,《華爾街日報》國際版主編 Gordon Fairclough,今日由英國前往香港,親自向她表達被辭退的消息,原因是公司職位重組,其職位已被減省。她引述上司早前曾指,當時公司得悉她要參選記協主席時,上司認為記協職位與《華爾街日報》職位無法共存(incompatible),因此要求她退選,及辭去當時執委一職。記協及鄭嘉如都表示,目前正尋求法律意見,考慮就 WSJ 或違《僱傭條例》作出申訴。

《華爾街日報》的母公司,道瓊斯公司回覆《Yahoo 新聞》,確認《華爾街日報》香港分部今日(17 日)出現人事變動,公司不評論個別個案。

被指記協職位與《華爾街日報》職位無法共存

鄭嘉如今日下午會見記者,對於當選主席後第一個記招便是談及自己被《華爾街日報》解僱感到震撼。

她指,當選記協主席前已是記協執委,當時位於英國的上司批准有關職位,但當得悉要參選記協主席時,上司指由於《華爾街日報》會報道影響香港新聞自由的事件,例如法庭審訊,因此如果擔任記協主席並推動相關議題,會構成衝突,記協職位與《華爾街日報》職位無法共存(incompatible),因此要求她退選,及辭去當時執委一職。

鄭嘉如下午 5 時許離開《華爾街日報》所在的灣仔港灣道18號中環廣場辦公室
鄭嘉如下午 5 時許離開《華爾街日報》所在的灣仔港灣道18號中環廣場辦公室
鄭嘉如下午 5 時許離開《華爾街日報》所在的灣仔港灣道18號中環廣場辦公室
鄭嘉如下午 5 時許離開《華爾街日報》所在的灣仔港灣道18號中環廣場辦公室
鄭嘉如下午離開《華爾街日報》辦公室,大批記者追訪
鄭嘉如下午離開《華爾街日報》辦公室,大批記者追訪
大批記者由樓上追到樓下。
大批記者由樓上追到樓下。

她指,其上司是《華爾街日報》國際版主編 Gordon Fairclough,今日由英國前往香港,親自向她表達被辭退的消息,原因是公司職位重組,其職位已被減省。但她反駁,公司曾在 5 月裁員,當時總編認為自己有關中國電動車行業的報道,在亞洲是最重要的報道之一。

對阻礙推動新聞自由感震驚

鄭嘉如又引述上司指,香港不像其他已確立新聞自由的西方國家,《華爾街日報》員工不應在香港推動新聞自由。她認為,《華爾街日報》管理層深知不同國家的新聞自由受到威脅,其中有同事在俄羅斯已被拘禁超過一年,但公司卻阻礙她推動新聞自由,對此「感到深深震驚,特別喺呢個新聞自由受到衝擊嘅地方。」

鄭嘉如指,香港記者面對的恐懼及不安,已經影響數千公里外《華爾街日報》的管理層,「對於有編輯認為新聞自由係備受爭議,我感到非常失望。」

鄭嘉如 7 月 1 日接住記協主席,上任僅 17 日
鄭嘉如 7 月 1 日接任記協主席,上任僅 17 日
鄭嘉如指,在周三收到解僱通知。
鄭嘉如指,在周三收到解僱通知。

鄭嘉如指,香港擔任工會職位是受到法律保護,重申《基本法》第 27 條保護香港人成立及加入工會,若阻礙員工成為工會成員或職位,或懲罰員工加入工會,如被裁定違反《僱傭條例》最高可被罰款 10 萬元。

根據 WSJ 的頁面,鄭嘉如最後一篇署名報道在上月 21 日。她透露,兩位上司沒有處理她當選後提交的報道題材,亦將本身由她負責的工作交予其他同事跟進。

鄭嘉如 7 月 1 日接住記協主席,上任僅 17 日
鄭嘉如 7 月 1 日接任記協主席,上任僅 17 日
鄭嘉如 7 月 1 日接住記協主席,上任僅 17 日
鄭嘉如 7 月 1 日接任記協主席,上任僅 17 日
鄭嘉如 7 月 1 日接住記協主席,上任僅 17 日
鄭嘉如 7 月 1 日接任記協主席,上任僅 17 日

記協:正與鄭嘉如考慮作出申訴

記協今日發新聞稿,譴責《華爾街日報》無理解僱鄭嘉如,對有關決定感到失望及憤怒,記協及鄭嘉如目前正尋求法律意見,考慮就或違《僱傭條例》作出申訴。

記協提到,《華爾街日報》並非採取此立場的唯一媒體,在記協選舉前夕,有當選理事亦被其他僱主施壓下提出請辭;亦有同業反映,香港外國記者會、駐華外國記協協會執委選舉後,亦收到僱主要求不要參選,否則可能失去工作。

新一屆記協協執行委員會主席《華爾街日報》鄭嘉如。
新一屆記協執行委員會主席《華爾街日報》鄭嘉如。

鄭嘉如在今年 7 月 1 日,接替《Channel C》多媒體製作主任陳朗昇,出任香港記者協會主席。在 6 月 22 日舉行的周年會員大會當中,鄭嘉如在 111 張整體有效票當中,以 100 票贊成,成功當選。而在未擔任主席前,鄭嘉如已在過往 3 年擔任記協執委。

鄭嘉如在《華爾街日報》任職記者,專門負責中國汽車業和能源業的相關報道。根據 WSJ 的頁面,鄭嘉如最後一篇署名報道在上月 21 日,即記協會員大會前一日發布,談及 Tesla 行政總裁馬斯克的母親 Maye Musk 在中國形象正面,跟兒子的遭遇截然不同。而鄭在加入 WSJ 前,亦曾先後擔任《香港01》偵查組,和《Hong Kong Free Press》記者。

鄭參選政綱包括就《蘋果》案、《立場》案判決發聲

根據鄭嘉如的參選內容,她在參選時提出 7 項政綱,當中包括會就《蘋果日報》及《立場新聞》案件判決發聲、關注小型及獨立媒體以及自由身記者發展、協助就勞資及新聞自由問題求助的會員、發布反映香港新聞自由狀態的資訊、改善記協會員續會流程以持續增長會員數目為目標等。

根據記協會章第 7 章,執委會中須最少七成成員(其中包括主席)受僱於新聞工作。另外根據會章第 3 章,會員在失業期間可保留其會藉,但需向執委會證明在失業期間主動及積極尋找新聞工作的職位以保持其專業資格。

記協選出新一任執委,其中不少人屬於自由身記者,甚少來自本地傳統媒體的全職記者。
記協選出新一任執委,其中不少人屬於自由身記者,甚少來自本地傳統媒體的全職記者。

WSJ 五月表示將亞洲總部遷至新加坡

《華爾街日報》總編輯 Emma Tucker 在 5 月發布內部通函,宣布調整亞洲業務,公司的亞洲總部將從香港轉移到新加坡,同時大幅縮減香港駐站的記者及編輯人數至個位數。通函並無提及香港的政治環境,以及與香港相關的國家安全法律。有報道指被解僱人數佔目前香港駐站規模逾半。

現時 WSJ 亞洲區總編輯為 Deborah Ball。她在今年 4 月 1 日上任,負責 WSJ 亞洲區,包括澳洲、中國、香港、印度、日本、新加坡及南韓的內容。在出任現職前,Ball 在 WSJ 任職逾 25 年。根據 Emma Tucker 今年的任命公布,新加坡將為 Ball 的駐點,她並且會定期前往香港了解業務。

採訪:實習記者白曉穎、Yahoo新聞編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