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能一聲自首 推卸害港責任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佔領運動的兩派核心人物,發起人戴耀廷和陳健民回校授課,並且考慮自首,學生領袖則醞釀趁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峰會期間前往北京請願,並聲稱爭取與中央官員直接對話,此退彼進之局,十分明顯。 身為大學教員的戴、陳兩人,在行動滿月後恢復到學校授課,並且把其團隊的糾察和義工任務,逐步交給學生組織接手。雖然兩人聲稱仍然會於公餘回到金鐘佔領區開會,但公眾的印象是他倆正逐步退場,淡出領導角色。 回校教書,也許包括假期限制和教席要求等技術因素,承受龐大壓力的戴耀廷並且承認自己「承載力」去到極限,如此說法,等如要讓自己稍作鬆弛,又怎能不令人覺得他想「放軟手腳」?戴耀廷當初發起佔中,強調參加者要服從指揮,又將行動美化為「愛與和平」,運動發展到現階段已完全偏離了他的劇本,瀕臨騷亂的邊緣,而且領導層內各有盤算,誰也不服誰,群眾則放任自流,本來由他倆和朱耀明合成的「佔中三子」,已經控制不了局面,影響力日趨薄弱。 點起火頭後逐步脫身 個多月前學生組織打頭陣搞罷課,並突擊佔領政總廣場,戴耀廷借勢宣布啟動佔領行動,提早開局。但行動從開始之日起,都被學聯與學民思潮據為「主場」,行動時間地點、形式、為期、對破壞社會的控制,都偏離了三子原先的構思。政府與佔領領袖對話,都是由學聯出頭,三子及其他支持者,只能夠在幕後出謀獻策,他們提出的主意,學生許多都沒有接納。 最明顯的例子是所謂「廣場公投」的流產。運動出現疲態,參與市民大幅減少,政府又透過對話展示善意,面對這低潮,港大民意研究計畫主任鍾庭耀建議,在佔領者中進行投票,兩項議題是政府在對話中提出擬訂政改民意報告要能夠「影響」人大決定,以及政府提出的多方平台要討論二○一六和一七年的選舉,希望重新凝聚佔領區的群眾,作為進一步與政府對話的籌碼,但學生認為措詞太含糊太軟弱,堅決不同意。 其後立法會議員李卓人修改為強硬得多的字眼,終於令學生組織勉強同意,卻又不獲佔領群眾認同,結果「廣場投票」難產收場。 搞出殘局卻無力收拾 佔領運動對社會民生和法治的破壞日益嚴重,民意支持正在萎縮,絕大部分泛民政治人物都希望「見好就收」,但學生仍然不達公民提名不罷休,卻章法混亂,主意多變。談判本應逐步互讓縮窄分歧,學生反而不斷提高叫價,怎能談得攏?至於赴京求見中央領導人,更令人覺得學生狂妄有餘,政治謀略和智慧近乎零,不但對解決問題起不到作用,反而把局面弄得更糟。 戴耀廷與陳健民已搞出一個沒法收拾的殘局,卻無力收拾,悄悄脫身,不但令運動愈趨渙散,學生也更任意妄為,進一步把香港推向險境,這種「點起火頭,撒手不理」的不負責任態度,實在令人反感和鄙視。他們口口聲聲說會自首,以承擔法律責任,但佔中已給香港帶來極大創傷,作為始作俑者,他們要負的責任,遠遠大於刑責,豈可以只一句自首便一筆勾銷? 社論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