豨薟草—從討厭的雜草到關節肌肉止痛藥

翻查The Plant List(http://www.theplantlist.org),菊科(Compositae)豨薟屬(Sigesbeckia,也常拼寫為Siegesbeckia)植物近20種,廣泛分布於全世界溫暖地區,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這種全球廣布的雜草(weed)——豨薟。這是一種一年生直立草本,分枝被灰白色短柔毛。中部葉三角狀卵圓形或卵狀披針形,具腺點,兩面被毛,三出基脈,葉基部下延成具翼的柄。頭狀花序較小,聚生於枝端;總苞片被紫褐色頭狀具柄的腺毛;花黃色。瘦果。豨薟也是香港原生的植物,在山野和荒地常常可以見到。豨薟並不討人喜歡,豨就是豬,薟指的是辛毒之臭氣,即是其氣如豬臭而味辛惡。明代(1368-1644)《本草綱目》記載其鮮品「搗汁服則令人吐,故云有小毒」。1738年,瑞典植物學家林奈(Carl Linnaeus)(1707-1778)以德裔俄國植物學家西格斯貝克(Johann G. Siegesbeck)(1686-1755)的名字將此植物命名為Sigesbeckia orientalis。其後,因為西格斯貝克激烈批評林奈提出的植物分類系統,加之雙方在植物標本交流的過程中也產生了嫌隙,二人反目,再無來往。

豨薟Sigesbeckia orientalis (2017年3月27日 新界沙螺洞)

豨薟的乾燥地上部分可供藥用,中藥名:豨薟草,藥材在全國各地均有出產。入藥始載於唐代(618-907)的《新修本草》,現代總結其性味功效為「辛、苦、寒,祛風濕,利關節,解毒」,是中醫臨床常用的祛風濕藥,作用平和,可以長期服用,因此也常製成單味和複方製劑(例如《中國藥典》收載的「豨薟丸」和「豨薟通栓膠囊」等),主要用於風濕痹痛,筋骨無力,腰膝酸軟,四肢麻痹和半身不遂等。豨薟的地上部分主要含奇壬醇(kirenol)、豨薟苷(darutoside)等二萜類以及豨薟萜內酯(orientin)等倍半萜類成分。藥理研究表明,豨薟草具有免疫調節、抗炎鎮痛、促進創傷癒合、降血壓、抗血栓、抗腫瘤等作用。同屬植物「腺梗豨薟 Sigesbeckia pubescens」也作為豨薟草同等入藥。但是,腺梗豨薟與豨薟在植物形態上有中間過渡的類型,二者的葉的組織結構也幾乎完全一致。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最新的研究也證實,腺梗豨薟與豨薟地上部分所含的化學成分有93-98%的相似度。因此,植物學界傾向於將腺梗豨薟歸併為豨薟的亞種是合理的,宜採用Sigesbeckia orientalis subsp. pubescens為腺梗豨薟的學名。腺梗豨薟和豨薟的水提取物口服對小鼠的半數致死量(LD50)分別為43.93和39.44克/公斤,相當於臨床上成人日用劑量12克的220倍和197倍;安氏試驗(Ames assay)也證實,腺梗豨薟的水提取物(乾浸膏)不會導致基因突變。

英國有製藥企業基於中藥豨薟草的用法,按照《優良農作與採集規範(Good Agricultural and Collection Practice)》,採收中國野生的腺梗豨薟的地上部分作為原料,採用現代製劑工藝生產成每片含500毫克水提取物(乾浸膏)(相當於4-5克豨薟草飲片)的口服片劑,商品名為「關節肌肉止痛片(Joint and Muscle Relief Tablets)」,用於緩解背痛,輕度的運動損傷、風濕痛、肌肉痛和關節痛。該產品於2015年獲英國藥品和健康產品管理局(Medicines and Healthcare products Regulatory Agency, MHRA)批准作為傳統植物藥產品(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al product)上市,可以在英國的藥房和其它藥妝店購買而不需要醫生處方。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教學科研部一級講師郭平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