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差距57.7倍史上最勁 逾136萬港人處貧窮狀態

【on.cc東網專訊】香港貧窮問題嚴重,樂施會今日(19日)發表2023年香港貧窮狀況報告,發現疫情前後的貧富差距由2019年的34.3倍,大增至今年首季的57.7倍。樂施會建議政府每年調整最低工資,並推廣生活工資,保障基層收入及吸引潛在勞動力。

報告指出,今年第一季的香港整體貧窮率高達20%,有超過136萬人正處於貧窮狀態。今年首季最貧窮一成住戶的家庭月入中位數僅2,300港元,較疫情前跌3分之1,而最富裕一成住戶的月人中位數卻較2019年上升逾10%,達13.26萬港元,當中的貧富差距,由2019年的34.3倍,進一步擴大至今年首季的57.7倍。

報告又指出,今年首季有超過20萬人即使有工作,仍未能脫離貧窮,當中近60%人有全職工作,主要從事低技術工作,若以行業細分,以零售、住宿及餐飲服務業比例最高,每10人就有1人在職貧窮。而逾11萬名失業人口中,亦有超過40%人處於貧窮狀態,60%人指被公司遣散或解僱,反映基層工人在疫後仍處於就業不穩狀況。

樂施會港澳台項目總監黃碩紅形容,這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差距,反映即使疫情過去及社會復常,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的經濟復原卻進一步呈兩極化,高收入家庭較能受惠於經濟復甦,而低收入家庭則未能受惠,對整體社會經已響起警號。而差距變大原因,則與基層工種減少及最低工資追不上通脹有關,尤其疫情時所出現的清潔、隔離設施工作人員等新崗位,在疫情結束後已不再需要,加上消費模式全部逐步電子化,亦令很多基層崗位減少。

樂施會總裁曾迦慧建議,最低工資應參考通脹率,並每年一檢,根據計算,今年每小時工資水平,不應低於48.5港元;政府亦應加強託兒服務,以及對劏房家庭的支援,按劏房人口比例將 「社區客廳」擴展至18區;亦可透過「官商民」合作投放資源,培育和支持更多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創新扶貧項目。

【更多即時新聞詳情請上東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