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科考新聞自由社會責任兩難 報告揭考生意見事實兩不分

【on.cc東網專訊】今年中學文憑試通識科卷有題目要求考生,就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的「兩難情境」闡述答案,並提供一系列公眾對新聞自由的評分。考評局最新出版的《試題專輯》指該題的考生整體表現「欠佳」,未能分辨數據所反映的是公眾觀感,而非新聞自由程度的事實陳述。

卷一必答第三題分有(a)(b)兩題,並附帶兩項資料,其中資料B引述《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指行使言論自由附有責任及義務,包括保障國家安全或公共秩序等,新聞自由非絕對。資料A則是「公眾對港新聞自由的意見」,列出多項針對新聞自由的評分。

根據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20年通識科《試題專輯》的「建議評改準則」,考生若能在(b)分題清楚解釋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的「兩難情境」,充分理解及恰當地運用新聞自由、自我審查、言論自由等概念,從而提供論據並解釋,即可取得6至8分。(a)分題則需描述評分表出現的特徵。

報告指出,在(a)分題中,小部分考生未能分辨數據所反映的是意見還是事實。不少考生未能充分理解(b)分題所指的「兩難情景」,部分考生只稱新聞自由可能面對的挑戰,部分考生討論新聞傳媒有違道德操守的負面影響,一些考生原則性地解說兩難,但未能進一步引用資料或舉例說明。表現較佳的考生能提出具體「兩難」,如市民的知情權相對公眾秩序,並引用恰當例子加以分析。

另外,歷史科被揭問及考生是否同意「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引起牽連大波後終被取消。該分題在考評報告消失,未有刊於試題專輯內,僅稱:「由於本年考試已取消第二題分題(c),該分題不會刊錄於本試題專輯內。」

至於中國歷史科亦有涉及抗日戰爭,提供兩幅抗日戰爭時期的宣傳品作資料,包括寫有「萬眾一心誓滅倭寇」的海報,以及繪畫日軍笑着舉起武器慶祝徐州失陷的傳單。有題目問及考生是否同意「華北華中的日軍完全連絡」傳單中的觀點,並援引史實加以解釋,佔3分。

報告指考生在該題表現「未如理想」,選答同意的考生大多能指出徐州在抗戰第一階段的重要戰略地位。選答不同意的考生,多不同意傳單正面描繪日軍形象。至於表現較弱的考生,則只空泛表達觀點,缺乏史事支持。

【更多即時新聞詳情請上東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