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課題擬合併 刪青少參與社區事務

教育局強調,將通識科內容「微調」,與政治運動無關。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由國民教育風波至佔領行動,青少年參與社運一波又一波,教育局昨日展開新高中課程中期檢討諮詢,建議刪除通識教育科探討「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的課題,併入「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政府回應不同群體訴求的討論。當局強調與近年政治事件無關,但有批評指修訂令課題的重要性打折,質疑有政治考慮,通識教育教師聯會認為宜保留現狀,以免激起爭議。 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與考試及評核局,昨展開為期三個月的「新學制中期檢討及前瞻」公眾諮詢,核心科目通識教育科課程修訂方案首度曝光,雖屬單元二「今日香港」的主題「法治與社會參與」未如傳聞般刪減,但當局建議在另一單元「開刀」,把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中,探討「促使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的議題刪去,不再獨立講授,取而代之,只作為「法治與社會參與」內的例子,把青少年列為政府回應訴求的「利益群體」之一。 當局昨向平面傳媒簡報課程檢討內容,消息人士多次強調課程修訂與近年政治爭議無關,無意刪減政治內容,亦從未討論把通識教育科改為選修,但認同該科應培養學生批判與明辨性思維能力,而非只流於評論時政事件,當局擬把現時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的資料,編錄成教材套,方便前綫教師施教。 不過,消息人士對刪減「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內容避重就輕。直到簡報會結束,當局才發放該科學校問卷,在場記者始發現內容被刪減。傍晚當局再補發「建議方案及解說」,指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內容在單元二已有涉及,故在單元一將相關內容刪除,改在前者內一併處理,令探究範圍更為全面。當局亦在現代中國單元討論中央政府回應改革開放的例子中,刪除「與國際標準接軌的立法和政策」,以及在「綜合國力的探討」中,刪除「量化與不能量化的標準」。 據悉,課程發展議會曾經反覆討論刪減課程內容,委員們認為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並非敏感議題,「坊間參考書只以登記做選民、去信政府等舉例,大家均覺得單元一內容可有可無,反而單元二議題更敏感,最終不作刪減。」另外,當局諮詢把該科文憑試卷一「資料回應題」由必答改為選答,該卷歷年均有題目以立法會拉布、遊行集會等政治事件擬題。 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許承恩認為,現時在單元一講授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視乎教師取材而言,「一般會循序漸進,從青少年透過傳媒接觸時事,到成年後投票均會講授,但是否講到遊行集會,甚至近期的佔領行動,由教師自行決定。」他相信,刪減後對教學影響不大,但客觀上讓「不想教(政治議題)的教師,更有理由不教」,甚至令相關課程被「降格」,加上近期政治情勢下,認為可考慮維持現狀。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質疑,刪減有政治動機,「課程應先刪減重要性低的課題,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相對重要性較高,當局卻選取這課題刪減,尤其是國教風波至雨傘行動,均有相當多青少年參與」。學民思潮亦反對有關建議,發言人黎汶洛指學生需要了解社區及民主事務,若撇除政治參與是危險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