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半受訪邊青曾參與不當工作 7成屬違法 包括黑幫及毒品活動

【on.cc東網專訊】青年協會青年違法防治中心今日(27日)公布「青年從事潛藏危機或違法工作研究」結果,有關研究於去年12月至今年2月期間進行,由社工主動邀請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的服務對象填寫問卷,成功收回377份有效問卷,受訪對象介乎12至24歲。發現逾半數受訪者過去1年曾參與不當工作,當中7成屬違法工作,包括涉及黑社會或暴力活動、毒品、滋擾或刑事毀壞行為等,另外3成在過去1年曾參與潛藏危機工作,包括「派發有違法風險的傳單」、「睇場」及「借貸服務」等。

逾六成受訪邊青參與不當工作的原因是「容易搵錢」,而接觸不當工作的途徑,54.7%受訪者是透過互聯網接觸,41.1%透過「三合會成員」,其餘則透過朋友、家人和同學。研究也發現,在190名參與不當工作的邊青中,53.7%來自健全家庭 、91.6%並非失業失學的青年。在家庭關係方面,僅18.9%表示其家人知道他們外出時和誰在一起,只有22.1%受訪者表示會和父母坦誠談話。

青協分享了多個曾協助的個案,其中15歲的學生阿揚來自單親家庭,由外婆照顧。疫情期間,阿揚在家感到沉悶,與朋友在街上流連,因零用錢不足夠,經朋友介紹開始參與販毒工作,最後因為販運大麻被捕,最終判18個月感化令。而年齡相若的13歲學生阿欣,來自健全家庭,但與家人關係緊張,她小六暑假時透過網友介紹於私人場所工作,因崇尚名牌及渴望賺快錢,在朋輩影響下參與性相關工作,其後更獨自提供性服務,於社交平台張貼性感照吸引男士「問價」,其後發現自己感染性病,亦在私人場所與人打架被捕,最終為免家人失望而回頭,不再參與不當工作。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教授黃成榮表示,青少年可能未能有效處理「探索自我身份」、「尋找自我價值」和「自我認同」等方面的壓力,而出現違規或犯罪行為。而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督導主任李少翠指出,互聯網傳播速度快、範圍廣已為不法分子提供更隱蔽的招攬手段。李又指,不少青年即使有上學或工作收入,依然抱有「少付出,高回報」的心態搵快錢。她建議加強全港中小學的守法教育,包括青少年防罪知識、正向價值觀、法治素養及公民意識,及早辨識高危青年,進行早期介入,同時加強家庭功能及青年正面支援,協助家庭建立良好關係,減少青年犯罪違規的機會,以及透過建立網絡安全校園與社區,提升青年的網絡安全意識和資訊素養。

【更多即時新聞詳情請上東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