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心多元化 香港要握契機

【經濟日報專訊】香港回歸20年間經濟有起有伏,惟金融幾乎一枝獨秀,港股在內企赴港上市下急擴,滙、債市雖有發展惟仍不足。人幣國際化、大灣區與一帶一路正是讓本港股滙債長足發展的契機。 香港回歸前,曾有國際雜誌指香港已死,事實證明絕非如此,惟本港經濟20年來確歷經折騰,一些問題如樓市大上大落等仍然纏繞甚至惡化,惟金融此主要產業支柱則不斷茁壯。最突出是港股市場,由於內地政策轉變讓內企不斷來港上市,港股市值在20年間由3.2萬億港元大升至27.2萬億元,贏得與紐約和倫敦相提並論的「紐倫港」稱號。 港股急步擴展 債滙市場待拓 惟紐約和倫敦是股、滙、債鼎足而立的多元化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在過去數年人民幣國際化展步下,雖已成最大的人幣離岸中心,亦發展起點心債以至伊斯蘭債券等,惟滙、債市場規模仍遠遜紐約、倫敦,故「紐倫港」之名實有點誇大。 然而,要「紐倫港」名副其實,香港有很大契機,因不但人幣國際化仍然繼續,且粵港澳大灣區與一帶一路已成國家重要發展戰略,正可為本港金融中心引擎大增動力。 港股得益固不用多說,一帶一路沿綫國家的大量基建項目,既可以是銀團貸款,亦可以債券融資,區內既尚欠一個能起槓桿作用的金融中心,中國又是一帶一路的牽頭人,香港正可憑藉本身的金融業優勢,發展為一帶一路的最重要金融引擎。 落實一帶一路 磁吸國際人才 機遇固然龐大又明顯,但挑戰亦甚大。其一,一帶一路由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至今已3年多,雖有一定發展,例如成立了亞洲基礎設施銀行、絲路基金、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但現時主要還處戰略階段,香港各界包括金融業具體上應如何將契機落實為商機,仍有待政府和業界摸索、確立。 其二,本港有關的專業人才恐嚴重不足,此不論是對橫跨亞洲、歐洲和非洲沿綫60多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商業、文化和風險熟悉的人才,還是長於巨型基建的金融服務如項目風險與估價等人才,都是如此。目前已有國際企業將相關人才調配至本港的情況,在本港如此高營商與生活成本下,如何加快磁吸這些人才是香港的一大考驗。 過去20年金融成為本港經濟的定海神針,未來20年又將如何,就要看港人能將機遇握得多緊、掘得多深。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