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騙不絕 政府研短訊發放人登記制度 年底銀行業試行

【on.cc東網專訊】雖然政府已實施電話智能卡實名登記制,但仍有不少海外詐騙分子通過冒充各種零售商店和電訊公司發出真假難辨的手機短訊,盜取市民信用卡或網上銀行資料,導致市民蒙受損失。多名議員指出,雖然現時有電話實名登記制度,但不少的騙徒利用境外登記行騙。其中議員林素蔚指騙徒利用境外電訊服務供應商傳送短訊給市民進行詐騙,即繞過實名制度,詢問當局是否有新方法阻止情況發生。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副局長陳百里表示,當局就短訊發放人登記制度成立專責小組,目標今年7月底制定實務準則,並在今年10月底完成網絡系統的升級及發送者登記名冊的籌備工作,希望今年底開始試行,首先在銀行業進行試行,然後再考慮是否擴展至其他行業。

議員楊永杰關注境內短訊會否都有防騙訊息。當局回應指就短訊發放人方面,當局留意到痛點並非域內或外,很多騙徒假扮銀行或機構,騙取市民信用,制度希望能能夠解決無論域內或域外的問題。

另一議員梁熙指內地做法是發現哪棟大廈發生詐騙案,隨即張貼告示,例如用甚麼方法、如何被詐騙,讓市民有危機感,「覺得離我哋好近」,隨即有警惕感,情況就如新冠肺炎,「呢棟樓有幾多人中招」,然後加強警惕,建議以東區做試點進行推廣。當局回應現時詐騙主要通過網絡以及電話,不單單是居住地址問題,會研究方式是否可行。

對於防範騙案方面,議員陳永光則認為騙案發生與市民掉以輕心有關,冀當局多賣廣告及宣傳,時刻提醒市民提高警覺,慎防受騙。當局表示,就打擊騙案,去年已成立專責小組,個案亦由去年的1140宗下降至597宗,但同意未來需要再加強宣傳。

【更多即時新聞詳情請上東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