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塑膠垃圾從何而來?

在加爾各答一條水道邊,皮革工人將皮革掛在木桿上晾乾。這條水道將工廠廢棄物、塑膠垃圾及其他汙染物排向恆河三角洲以及孟加拉灣。攝影:莎拉.希爾頓 SARA HYLTON

撰文:李永適
攝影:莎拉.希爾頓 SARA HYLTON

恆河是孕育人類文明的重要河流之一,如今,人類文明的副產品——塑膠,卻充塞了這條印度的聖河。2019年國家地理學會組織的一個40人調查團隊沿著2500公里長的恆河,從喜馬拉雅山到恆河三角洲選擇了數十個取樣點,調查了恆河被塑膠廢棄物汙染的狀況,其結果令人怵目驚心。

由於恆河流域人口稠密,又缺乏良好的廢棄物管理機制,恆河每年夾帶6200公噸塑膠廢棄物進入印度洋,是供應全球海洋的塑膠廢棄物汙染物的主要河川之一。而海洋塑膠垃圾的堆積已經到了極其嚴重的程度,根據聯合國環境規畫署的說法,如果此趨勢不減,到了2050年,海裡的塑膠可能會比海裡的魚還多。

但恆河並不是全球海洋塑膠廢棄物供應冠軍。牛津大學的研究計畫Our World in Data整理學術期刊《自然.通訊》刊登的一項全球調查統計,2015年世界最大的海洋塑膠廢棄物輸入河川是長江,該年輸出量達33.3萬公噸,是第2名恆河的11.5萬公噸的近三倍。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份統計中臺灣的淡水河也躋身全球20大海洋塑膠來源河川之一,以1萬4700公噸,名列第16名,甚至高於漢水(第17名)與珠江(第18名)。

長江流域與恆河流域分別有4.4億和4億人口,而淡水河流域人口僅有約630萬人,可見得臺灣引以為傲的廢棄物管理與回收成效,可能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值得稱耀。(2015年臺灣的颱風較多,或許是造成當年廢棄物進入淡水河數量較高的原因之一,然而颱風是臺灣常態存在的氣候因素,也不僅發生於臺灣。)

如果以人均塑膠製造量來比,則香港更加名列前茅。2010年香港每人每天製造0.4公斤塑膠垃圾,居全球第10,甚至高於美國的0.34公斤。臺灣每人每天製造0.25公斤,位居全球第33名,高於英國的0.21公斤。而當年中國與印度的人均每日塑膠垃圾產量僅有0.12與0.01公斤。

因此我們看到恆河驚人的塑膠垃圾汙染,先別忙著嘆息與指責。不如先看看我們自己生產的塑膠垃圾有多少,想想我們能為更乾淨的海洋做些什麼。

香港7-11及OK便利店,以及各大書店有售。

《國家地理》雜誌 香港訂閱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