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寫作本是兩途(《3.3》轉載)

[美國人錯GRAMMAR?]

最近我跟美國同事Mr. H和Miss. M通電話,其中有段對話是這樣的:

Miss M:I’ve written him a few emails but I think he just don’t get it.

Mr. H:Maybe we should wait for another weekend.

我:Sure.

這段對話很簡單,略懂英文的人就會細心發現Miss M犯了一個語病錯誤:「He just don’t get it」。小學生都會話:喂大佬,HE後面無可能用DON’T啦。小學生都知啦,鬼佬都錯?

語言學家Coulmas (1989) 曾提及:寫作和說話是兩個不同的輸出系統,我們說話要流利是爲了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FLUENCY MAKES INTERACTION),而寫作重準確 (PRECISION),所以有時候以英文為母語的人都會犯一些我們認為是「難以置信」的錯誤。

學講外語不同於解數學題,你在解答一道數學題時,若中間過程出錯,那必定會影響最後的答案;但說話的目的是為了讓對方明白你所表達的內容,所以就算中間措辭有些許「瑕疵」也不會影響到最終你所要傳達的意思 。

Mr. H知道Miss. M講錯了,但他的大腦會告訴他,這些語病不影響溝通成效和結果 (OUTCOME) ,所以沒必要停下來。

[最失敗的香港英文老師]

被本地土生土長的教師考核英文會話其實是一件極爲荒謬的事,考生的英文水平分分鐘比評分的那位高,但奈何他們是老師,也不能不接受階級制度的產物。話雖如此,我最看不起那些只懂批評讀音和文法的英文老師,特別是那些自己講英文時都錯漏百出的老師。

我們香港學生考英文口試往往最擔心兩個範疇,便是讀音 (PRONUNCIATION) 和 文法 (GRAMMAR) 或者TENSES。 學生甲和學生乙正在考英文口試,學生甲面對外籍老師,學生乙則要面對土生土長的香港老師。兩名老師都有提及學生甲和學生乙表現優異和可改善的地方,但爲什麽兩名學生試後的心情會大不同?這位外籍老師習慣先評學生表現好的地方,繼而帶出可改善的地方,這樣令學生甲感覺舒服一點,覺得自己不錯,但都有改善空間。

但香港老師靈敏地聽到學生乙錯語法,錯讀音,錯乜錯物,他自然地先評學生乙錯誤的地方,最後才帶出一兩個不錯的地方作總,這樣的評語令學生乙覺得自己表現強差人意,到最後才有正面評語。

由此可見,正負評語的先後頗爲重要。不知你曾否是這個學生乙?你又是曾否遇過這位「本地老師」?語言學和心理學是環環緊扣。人大了,自主學習能力高了,懂得分辨什麽是對什麽是錯。我們知道講英文時必會出現錯誤的讀音或語病,我們自然會有 「少講為妙,費事人笑」這個心態。

學語文跟減肥一樣,需要推動力和鼓勵 (MOTIVATION AND ENCOURAGEMENT) 去衝破這道心理障礙。老師們可以嘗試建立「應用」的意識去教授說話,而不要太在意公式化運用,不要將書面用法用於口語。如果導師們一而再再而三去打擊語言學習者的信心,誰會有心有力學習外語?一個人的英語水平不是看什麽考試成績,而是看你能否在全英文環境中表達自如,令整個溝通圓滿。現今每家學校都有口試,但口試的目的是要測試一下學生能否有效地運用該語言來溝通,而非用分數標簽學生的語言能力。 可悲的是,FLUENCY在很多老師眼中並不重要,有些更視它為一個BONUS分。我並不是說英文的AGREEMENT, TENSES等其他完素不重要,而是說話 (SPOKEN LANGUAGE) 時的流暢度 (FLUENCY) 是完成溝通的一大重點。

記得有位教授跟我說過:"You learn to speak and listen, you learn to write. Don’t worry." 老師的評語對學生學習進度有著深遠的影響,要老一輩教師改變教學方法有點癡人說夢話,只好寄望新一輩英文老師不要讓「多聽多講」成爲廢話,了解一下說話的根本目的,齊心挽救香港不斷下降的英文水平。

作者:Arthur Cheung

原文刊載於《3.3》第五期第十四頁

作者:《3.3》轉載(本文章由聚言時報授權提供)


消閒資訊由熱新聞提供
原文連結: 說話寫作本是兩途(《3.3》轉載)

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