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歲婦摘食野芋疑中毒

海芋外形類似芋頭,但不能食用,否則會中毒。
海芋外形類似芋頭,但不能食用,否則會中毒。

【本報訊】一名59歲女子昨日在住所附近採摘野生芋頭並進食後,隨即出現口腔灼熱、嘴唇腫痛和喉嚨不適等病徵,臨床診斷為懷疑草酸鈣針晶體中毒。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正在調查,並提醒市民切勿採食野生植物,留意含草酸鈣針晶體的蔬菜,慎防誤食海芋中毒。

口腔灼熱 嘴唇腫痛

個案涉及一名59歲女子,她昨日在大埔的家居進食野生芋頭後,隨即出現口腔灼熱、嘴唇腫痛和喉嚨不適等病徵。病人同日前往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急症室求診,其後入院接受進一步治療,現時情況穩定。臨床診斷為懷疑草酸鈣針晶體中毒。衞生防護中心初步調查顯示,病人進食的野生芋頭昨日在住所附近採摘,調查仍在繼續。

外形似芋頭 勿誤吃

芋頭是配製菜式和甜品的常用食材。然而,一些外形類似芋頭的植物含有毒素,例如海芋,誤食會引致中毒。誤食含草酸鈣針晶體的植物會刺傷和刺激皮膚及黏膜,如舌頭、口腔與嘴唇麻痹和灼熱,以及舌頭或嘴唇腫脹。進食意外混有含草酸鈣針晶體植物的蔬菜亦可能引致食物中毒。

另外,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物安全中心昨日公布,透過恒常食物監測計劃,從中環一新鮮糧食店抽取的鯇魚樣本,驗出含孔雀石綠,含量為十億分之零點八。中心已知會涉事商戶上述違規事項,並指令其停售有關產品。中心正追查有關產品的來源和分銷情況,若有足夠證據,中心會提出檢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