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蟲蟲

近日《經濟學人》所推廣的昆蟲雪糕終於來到香港,並穿梭鬧市之中,這讓筆者想起在大學宿舍的一個小經歷。

由於大學室友不喜歡吹冷氣,炎炎夏日三十多度的高溫,唯有大開窗戶透風。某個仲夏夜,我跟家人聊電話時,突然感到嘴裡進了些東西,頓時心感不妙,快快掛上電話,小心翼翼地把嘴裡的東西吐出來。天啊!只見手上有半截翅膀和兩、三截殘缺的支節。雖然肯定已死亡,難免有一點抽搐的感覺,只好馬上衝去漱口,把牙齒也刷了好幾遍。

回到房間即委屈地向室友投訴,念生物化學的她同情地看著我說:「昆蟲很有蛋白質,可以補身云云。」

後來,我有機會跟同學去北京交流,閒時逛王府井大街,街上有不少烤昆蟲串燒的攤檔,有同學提議吃昆蟲來比試膽色,但經我說了意外吃蟲的小經歷後,就沒有人想試了。

我不是歧視昆蟲,只是它有點醜而已。雖然聯合國提倡以蟲代肉,說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我也支持環保,但不吃蟲可以嗎?

在網上見到吃過蟲的人說,其實昆蟲沒有什麼特別的味道,只是有點脆脆。可是,昆蟲的體積那麼小,味蕾的刺激能有多大呢?一般人不吃昆蟲的原因,大概不是怕味道不好吃吧?正所謂「蘿蔔青瓜,各有所愛」,不同的味道都總有捧場客。

在某些地方,昆蟲確實算得上是高尚的佳餚,但那些地方多半是農產品或畜牧尚未發達的地方。而昆蟲在發達國家難登大雅之堂,多半是一般人難以擺脫昆蟲一向骯髒的既定形象吧!

記得電影《獅子王》裡的辛巴在彭彭和丁滿的影響下,吃了好幾年的蟲,過著聯合國提倡的以蟲代肉的日子。可是,那畢竟是動畫。無論在馬戲團裡還是在動物園裡,也沒有人會把獅子,或者任何肉食性動物馴養成蟲食性動物的先例。昆蟲的體積那麼小,真要填飽肚子,恐怕一頓飯要吃上好幾窩的昆蟲吧!這樣可不是更加違反自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