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困住了霧霾



大家都聽說過北京的天氣差,但前兩天北京空氣污染指數降至個位數,難道是「國十條」一出,立即藥到病除,治霾成功?非也,那劑靈妙藥其實是強烈的季候風。風的強度正好跟空氣污染指數成反比,令北京出現了一個不太自然的現象:天愈藍,風愈猛。

其實大氣中的污染物沒有減少,只是強風只是把污染轉移了,吹到了長江以南的浙江。若要徹底治霾,減排,減少消耗已是無可避免。

國內某地方衛視的政論節目,以華沙氣候會議及中國環境問題為主題,但主持人及編導卻明顯把一個原本是全球共同承擔的環境問題,引導到西方國家主導的氣候大會如何不公義,發達國家如何把責任推給發展中國家。而在一個小時的節目裡,中國有否需要反省經濟發展的模式卻成為氣候議題的禁區。

10月中,國務院公佈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五個行業的產能嚴重過盛。這些產品只得七成得以利用,明顯供過於求,但仍有一批建設中及計劃建設的項目,國務院的公佈正是要為這失控的「生產狂熱」降溫。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出現過多次產能過剩,這正正顯示出過往經濟發展規劃不當的問題。不面視這個問題,空氣污染問題不可能徹底解決。

社會在討論氣候問題時不應妄自劃下禁區,大風應該吹散的不是污染物,而是這種窒礙討論的局促風氣。這方面,香港政府似乎亦要開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