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店春秋

大概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到巴黎看朋友,除了逛我們都喜歡的大街小巷和市集之外,她還帶我見識上流名店。我們兩名窮女子,得到的待遇非常好,但差不多每一處都問我們是不是日本人,令我們大為洩氣,因為多少覺得像是冒牌貨,騙取人家優待。幸好,在我們慌忙解釋我們是香港人之後,人家道歉連連,優待如故。

又一年,我在倫敦度假,遇上大減價,買了兩件牌子很好的上班外衣,向當地朋友提起時,她即大表羨慕,笑我花費,因為本地人日常根本不上那些名店,別說一口氣買兩件衣服,一年也不會買一件,趁減價買一件,就是穿十年八載的事。不過,英國中產婦女最不肯花錢在衣服上,她只是典型。

香港人習慣大都市繁華,由其是中環一族,視大酒店如飯堂,名店為消閒場所,偶爾幫襯猶如交會費。這幾年,「會費」越來越貴,貨色越來越不合用,加上時勢艱難,故此也越來越少蹓躂了。幸好這時有一支來自大陸的生力軍,其中不少還是代客掃貨的,十面威氣,大手筆,高調與售貨員講價,令人側目。在商言商,售貨員當然禮貌周旋,其他顧客則退避三舍。我開始認同我那位英國朋友,告訴人名店是遊客消費的地方,本地人幫襯地道的裁縫店。

不料有名店過了火位,激起本地人火氣,實行上門抗議。巴黎的老字號也沒有這種嘴臉,香港分店何必先氣焰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