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藥物以外的治療

「醫生,我可以不吃藥嗎?」這是抑鬱症患者最常的問題之一。要回答這問題,我們必先理解抑鬱症的成因。多年來,精神醫學的研究顯示抑鬱症是生理加上心理因素所產生的。由此可推斷,藥物也非治療抑鬱症的唯一出路。多個臨床研究已指出藥物加上心理治療才是最有效的。同時心理治療也可減低抑鬱症復發的機會。

坊間聲稱可以治療抑鬱的心理療法很多,當中臨床研究最多且最全面的是「認知行為治療」。此療法理論架構清晣,旨在改變個人思想上的謬誤,並以有系統的引導,幫助病者作出正面的行為改變。

我們的大腦設計以最經濟的原則處理思想,意即除非我們刻意覺察自己的想法,否則我們的認知活動會自動進行。這正是認知心理學中的「自動想法」。認知心理學之父貝克(Beck)認為一般人一天有過千個這樣的「自動想法」,而每個人在同一環境下也可以有大不同的「自動想法」。舉例說,朋友對你作出稱讚,如你的「自動想法」是「朋友一定覺得我表現很好」,你的情緒自然會變得喜悅。相反另一人的「自動想法」如果是「他一定別有用心」,他不但不會覺得喜悅,反而覺得失望和緊張。

要特別注意的是很多人有誤解,以為「認知行為治療」就是要求患者出現這些負面的「自動想法」時想得正面一點。相反,治療師的角色是要設身處地去理解病者為何會有這些想法,並與患者一起去尋找想法的正反證據,從而找出一些新的想法。而這些新的想法不一定是正面的,但應是較合情合理的。而當患者學懂去辨識和調教自己的思想模式時,情緒便會有所改善。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專科醫生 陳立基

原文刊載於Yahoo專欄http://hk.news.yahoo.com/blogs/psy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