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nguard取消在中國設立獨資公募基金計畫 專注與螞蟻集團的合資投顧

【彭博】-- 全球資產管理公司為獲得在華獨資經營機會而呼喊了多年,以便在這個13萬億美元的投資市場占據更大占有率。Vanguard集團卻反其道而行。

這家美國公募基金巨頭突然調轉方向,放棄籌劃了數月的在華獨資公募基金設立計畫。該公司一名前高管曾表示,這家擬成立的公募基金公司單日業務規模就可能高達5萬億美元。

Vanguard於周二表示,將集中資源發展與馬雲麾下金融科技巨頭螞蟻集團合資成立的機器人投顧平台。

這一轉變凸顯了跨國公司進軍中國45萬億美元金融服務市場所面臨的挑戰。在中國,根深蒂固的本地競爭,低品牌知名度和合資企業帶來的種種限制,都對外資擴張計畫構成阻礙。

上海證券高級分析師Fuxin Wang表示,即使近年來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發展迅速,Vanguard也很難在中國成功復制其低成本策略,因為該公司缺乏競爭優勢。

市場占有率

距離獲准在華獨資經營時隔一年,與中資銀行和券商的資產管理業務相比,外資仍難望其項背。

據晨星和彭博匯總數據,外資支持基金在2020年前八個月的募資額還不到100多家中國競爭對手9670億美元募資金額的一半。募資額排名前十的基金中只有兩家是外資支持。

上海諮詢公司Z-Ben Advisors Ltd.在去年將外資占中國公募基金市場占有率的預測下調10個百分點,預計到2030年僅為15%。

誠然,許多華爾街公司都在把握機會申請在華獨資經營,以在這個3.2萬億美元的公募基金行業占據一席之地。貝萊德去年率先獲准在中國成立獨資公募基金公司。40多家公司成立了在華合資企業,其中一些已經申請獲得更大控制權。瑞銀曾表示正在研究擴張方案,包括完全控股其在華合資企業。

Vanguard原本預期會採取同樣的行動,計畫申請在中國成立獨資公募基金,以推銷低成本的指數基金。正是憑借這種策略,這家總部位於賓夕法尼亞州Malvern的公司發展成一家7萬億美元的全球巨擘。

不過,讓Vanguard大獲成功的被動型模式在中國始終更難落地,因為這裡是以追逐熱點的散戶短線交易為主。指數投資的買入持有模式正在受到更多人青睞,但仍只占中國市場的一小部分。

主動型基金

Z-Ben Advisors董事總經理Peter Alexander稱,諸如Vanguard及其競爭對手貝萊德這樣的全球巨頭需要在主動型基金領域掘金,因為市場無效性帶來了捕捉高於平均水平回報的機會。

他在接受採訪時稱:「如果他們在被動型基金領域發力,不管做什麼都會失敗。」

2018年上任的Vanguard執行長Tim Buckley對在亞洲擴張缺乏熱情。

這家全球第二大公募基金公司去年退出了日本和香港,並表示將把重點放在該地區成長更快領域的個人投資者業務上。兩個市場70個職位受到此次調整波及。

去年10月據知情人士透露,Vanguard將管理的約210億美元資產返還給了中國的政府客戶。這也是該公司在全球範圍內進行調整,將業務重點轉向針對個人投資者的低成本基金的部分舉措。

另外,包括Vanguard在內的美國公司還面臨著美中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雷區。Vanguard在1月表示,依據前總統唐納德·川普11月頒發的行政命令,已出清所持受美國制裁的中國公司股票。

現在,Vanguard正放棄獨資設立基金公司的計畫,集中精力發展與螞蟻集團在去年推出的機器人投顧平台,瞄準了這家金融科技公司所服務的10億多用戶。

該公司表示,去年聘請來擔任籌建中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總經理的前大成基金總經理羅登攀將繼續留任,領導上海剩餘團隊並為該合資企業提供支持,遣散了少數幾名籌備公募基金設立戰略的員工。

Vanguard與螞蟻集團合資的平台於去年4月開始推出「幫你投」自動化服務,以至少投資800元人民幣的客戶為服務對象。

新客戶

該公司表示,「幫你投」在成立第一年簽了50多萬個人投資者。機器人顧問會在評估用戶風險偏好和投資範圍後,從6,000支公募基金中建議一個投資組合。

Vanguard在周二發布的聲明中表示,相信通過合資投顧服務可以為中國投資者帶來更多價值,從長遠來看,仍然致力於服務中國市場。

陸金所和艾瑞諮詢的一份報告顯示,到2022年,中國機器人投顧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7370億元人民幣。包括工商銀行在內的傳統金融機構和眾多金融科技初創企業都在加緊準備搶占市場占有率。

Alexander稱,Vanguard與螞蟻集團的合作「很美妙」,但也對合資企業的可行性表達謹慎看法,尤其是在中國已經允許外資獨資經營的情況下。他表示,以股權為基礎的「聯姻」對中國合作伙伴缺乏強有力的約束,並提到了中國平安與羅素投資在2015年宣告結束的合資企業。

原文標題Vanguard Scraps China Mutual Fund Plan, Pivots to Ant Tie-Up (1)

For more articles like this, please visit us at bloomberg.com

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

©2021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