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助吸文青——同仁街小販力求生

(綜合報道)受重建計畫影響,觀塘物華街小販攤檔去年遭遷拆,小販被安排在同仁街臨時小販市場繼續擺檔謀生,但不少檔主卻批評臨時市場沒冷氣、檔口窄兼宣傳不足,令生意額大減。有團體舉辦活動幫檔主宣傳,目標瞄準區內年輕文青,盼增加人流及生意額。 樂太是堅持每天開檔的檔主之一,賣的是泳裝、男女裝和童服等。她的攤檔位於市場二樓一旁,不算顯眼,「每天下午四時左右,對面商場的玻璃外牆把陽光反射過來,加上沒空調,只有幾把風扇,所以特別炎熱,試過有客人說:『這裏太熱,下次不來了!』」她又指,以往在舊市場時,由於攤檔各自搭建了簷篷,天氣差時顧客仍會來購物,但現時市場的帆布捲簾如遇上大風雨時也不能放下,無法遮風擋雨,天氣惡劣基本上就不能營業。樂太苦笑道:「當初見這兒旁邊就是小巴站、巴士站、地鐵站,附近又有快餐店和商場,估計人流夠多有得做,但開業才發覺是另一回事,生意比以往差很多,有時會懷疑是否因這兒風水差!」事實上,市場外街道人流雖多,但依筆者觀察,經過者多為附近上班一族,來去匆匆,不少更從來不知市場的存在,生客自然少,「以往的熟客很多都因重建計畫搬走了,現時每天最多只有五、六單生意,很難做!」樂太說。 賣內衣的「肥妹」與賣男裝的弟弟一同在市場二樓擺檔,他們說現在經營主要靠熟客,但生意比以往少近八成!「現在還會來幫襯我的都是『死硬派』,是那些光顧了幾十年、堅持習慣的人。」「肥妹」說她的情況已經較好,因當初她在物華街留守到最後才搬到這裏,得以「無縫交接」,留得到一些熟客,其他店主在搬遷期間有數個月沒做生意,情況更差。筆者於下午三時半到訪,當時有一位客人正在肥妹攤檔購物,她說這是當天的第二單生意。筆者猜這個臨時市場的檔位設計可能是留不住客人的原因之一,兩個攤檔中間只有約三呎的行人通道,站三個人已很逼,「以前我還可在檔口前放幾張椅子,不少街坊閒時都會來坐坐,聊聊天,未必會幫襯,但起碼有人氣!」「肥妹」指由於生意差,不少檔主雖然沒交還牌照,但都不再開檔,「後面那檔都有大半年沒開了。」為了維持生計,不少小販都寧願出外打工,「肥妹」和弟弟的檔攤是相連的,由於客人不多,一個人可看兩檔,於是弟弟便出外打散工,幫補生計,不用上班時才回到市場。 和妻子各擺一攤檔、賣內衣和童裝的四哥亦有出外打散工,可是早前工作時扭傷腿,不能開工,故現留在市場看檔。「其實不少店主都情願每月倒貼,不找全職工作,只打散工,比如做地盤或保安等,為的是守住檔攤,希望捱到新市場落成,情況有好轉。」他說現時市場外觀儼如公廁,途人根本不知道裏面有東西賣,建議當局把鐵網外牆拆掉,以吸引人流,但當局則要求全部檔主同意才實行,而很多不再開檔的人仍很有心,特地回來簽名,「其實我明白我們是夕陽行業,賣的東西大同小異,到北河街、花園街等其實也可買到,走了的客已不會回來。」他指其實小販賣的是人情味,「這裏很多檔主年紀都很大,像那邊的老鎖匙匠,已八十七歲了,他配的鎖匙質素不太好,但不少街坊念多年感情,都會來幫襯以表支持。做到數十元生意,他會很開心,這比直接給他數百元更開心!」 永久市場要等到2019年才落成,到時熟客會否回流?生客會否被吸引進場?很多檔主說:「捱到2019年才算!」 「活在觀塘」團體發起活動,協助受影響小販,負責人原人說:「近年我們開始幫小販作網上推廣,希望能助他們另闢新路。」由於組織成員大多是年輕人,而他們留意到觀塘現時已慢慢轉型為OL上班地方及文青新蒲點,於是嘗試向他們推廣小販市場。「其實市場內有不少商品和大商場的類似,卻相對便宜五倍!所以我們嘗試在網上推介一些年輕人適合的商品,稍後舉辦的《同仁•助小販•》將直接在市場擺賣一些文青風的產品,如香梘,之後又會舉辦《襯衫比賽》,希望能直接增加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