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利在哪?

(綜合報道)膾炙人口的經典繪本《威利在哪裏?》(《Where's Wally?》)面世至今二十八載,這個尋找威利的遊戲規則簡單,卻總是令人百看不厭。今夏,威利將駕臨香港,現身於尖沙嘴海港城舉行的藝術展覽中,與大家分享他一路走來的足。 紅、白條紋襯衣和渾圓眼鏡框是《威利在哪裏?》主角威利的主要特徵,無論身處怎樣艱險的處境,他總是臉帶笑容,支撐枴杖,從容不逼地站在人群中。這次他將躍身現實世界,到香港與一眾粉絲見面,甚少露面的作者Martin Handford貫徹其神秘作風,雖然沒有同行,卻十分樂意在眾人目光之外與大家分享有關威利的點滴。原來這位樂天探險家的原形參考了英國的列車觀察者(Trainspotter)形象,「英國地下鐵的月台上有一個普遍的景象,有些人會在列車快將到站時,默默記下車頭識別號,享受這種觀察細節的樂趣,趕忙的乘客未必留意到他們的存在。」Martin指,把這些人天真和專注的性格融合在一起便成為威利的個性。至於外形,為了讓威利易於辨識,便花了些心思,把枴杖、望遠鏡、潛水鏡和茶壺等統統掛到他身上,「我希望他的穿戴可以給人幽默的趣怪印象,另因要進行細微的觀察,他戴上特別大的眼鏡便順理成章。」 《威利在哪裏?》系列在全球五十多個國家都能找到,內容大致統一,「某些地方的出版商會微調文字上的內容,比如尋找物件列表上的用字,僅此而已,所以我有時會懷疑非英語國家的讀者能否明白搞笑的雙關語,不過我猜想場景的瘋狂和調皮才是全球的共同語言吧!」在香港讀者的認知中,威利就是Wally,但原來這個名字並不通行於各國,在美國和加拿大他叫Waldo,在法國稱為Charlie,在德國叫Walter,性格的設定也會有些微差異。Martin指,取名之異只因市場考慮,「以甚麼名字和性格呈現於當地讀者面前比較好,當地的出版商會作出建議。我很喜歡國際上Wally分身為不同角色的說法,雖然如此,他對我來說永遠都是那一個Wally。」 代表Martin出席這次展覽的,有他多年摯友兼經理人Michael,兩人於1977年相識於美術學院課堂上,在他眼裏,Michael是個有趣的人,喜歡說笑,也極容易被逗笑,是個很好的夥伴。 Michael憶述當年深深被Martin作品流露的天真和原始吸引,「畢業後他一直在各類報章雜誌刊登小型插圖,並努力聯繫不同出版商,卻沒有人願意為他出版成書,及後傾談間我們想到不如略略改變畫風,要把東西畫得更仔細和精準,並把笑話融入畫面裏,後來果真獲得一家出版社答應把他的畫作帶到博洛尼亞書展,而且反應極佳。」Michael續說,當年在商討出版時,編輯建議加入一些可以增強互動性的元素,威利就這樣誕生了。 坊間流傳各種更容易尋找威利的方程式,問到當中真偽,Michael笑笑否定,「Martin平常會把想好的點子一點點慢慢累積,待有頭緒時便拿出來整合。他在畫紙上繪畫的方式很獨特,必定是從左上角開始,慢慢往下移,每次只畫三平方吋的面積,到達底部後就移向右方,以三平方吋的面積慢慢由下而上畫,為的是保持上小下大的視覺比例,而威利就會按他靈感隨意放置其中。」儘管位置隨意,作者卻悄悄給讀者們一個小貼士,「我一般不會把威利放在圖中央或角落,為免被摺角或版心的摺痕遮蔽。」 興趣廣泛的Martin喜歡時裝,愛看歷史書、音樂傳記,也愛看電影,閒時會與Michael一起參觀博物館,看雕塑,這些都為他的創作帶來不少靈感。《威利在哪裏?》引人入勝之處在於畫面上人群擁擠的豐富元素,二十八年來,Martin自感畫工日漸純熟,所畫也愈來愈密集和精緻,比如多畫了些機械結構,圖中也出現更多與威利外貌相似的人,增加尋找難度。Michael留意到小朋友一般會比成人更容易找出威利,「小朋友尋找威利沒有方程式,清楚聽從指示,不分心看其他搞笑的內容,因此更快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