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憂步寒冬歸咎反水貨 一月零售額跌15%沙士以來最差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本港零售數據持續低迷,一月份零售業總額約四百六十六億元,按年跌百分之十四點六,創下○三年四月沙士以來最大跌幅,政府解釋是去年農曆較今年早一個月。零售業界則稱,內地訪港客減少、本土反水貨活動及其他地區匯率疲弱,一旦二月零售額亦按年下跌就「大件事」,象徵零售業步入寒冬,擔心於農曆年過後或湧現結業潮。 記者:羅嘉凝 統計處公布,一月份零售業總額約四百六十六億元,按年跌百分之十四點六,創下○三年四月沙士以來最大跌幅,零售貨量亦跌百分之十三點九,是○九年二月底以來最大跌幅。不同貨品種類中,雜項耐用消費品跌幅最勁,按年跌近四成半,其次珠寶首飾、鐘表及名貴禮物,以及燃料均按年跌逾兩成(見表)。 珠寶鐘表挫逾兩成 政府發言人稱,短期零售表現要視乎勞工市場和訪港旅遊業表現,亦要密切留意外圍環境各種不明朗因素,對本地消費意欲可能會帶來的影響,同時解釋錄得顯著按年跌幅,部分因為去年農曆新年在一月底,今年則在二月中,故應將一、二月的零售業銷售數字合併分析。 去年首兩月零售額按年增幅僅百分之六點七,零售管理協會主席麥瑞琼指出,若今年要追平去年屬「非常困難」,二月份零售額要增長百分之十九點七,若要達到按年增長百分之五,二月份零售額則要增百分之三十一點五,「機會很渺茫」,她歸咎於訪港內地客數字放緩、本土反水貨活動影響聲譽、各地匯率疲弱吸走購物客。 協會於農曆新年期間,訪問五十二間連銷店大多見跌勢,其中百貨公司、電器及攝影器材、珠寶及鐘表店鋪均聲稱按年跌幅逾兩成,化妝品店及藥房、時裝店則按年跌逾一成,她指,現時吉鋪成功出租速度已放緩,擔心農曆年過後或湧現結業潮,一旦二月零售額亦按年下跌就「大件事」,這象徵零售業步入寒冬。 一簽多行如封頂影響大 麥瑞琼主動提及多個周末的反水貨活動,並指業界對此感到非常遺憾,有元朗區商店稱生意額因而下跌三至五成,呼籲市民應理性反達意見,又指政府若為一簽多行「封頂」,對消費及零售業影響極大,提議政府不如先探討如何提升本港接待能力。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