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生苦練中國舞 獲賽馬會獎學金

香港賽馬會獎學金得獎同學周美瑩(左一)盼做社企回饋社會,楊子慧(右一)則希望義教窮學生跳舞。

【星島日報報道】楊子慧沒有媽媽、婆婆的粵劇細胞,但跳得一身好舞功。三歲起習舞,令不善辭令的她,能以舞蹈表達、釋放自己。因沒有完美骨架,盆骨天生傾斜,為保持柔軟度,十多年來,她每晚寢前堅持壓胯,痛得快哭也咬緊牙關。她不忍舞蹈淪為港生入名校的籌碼,盼將來可義教窮學生。楊擅長中國舞,就讀演藝學院,是香港賽馬會獎學金得主之一。 出身粵劇世家的楊子慧,自小受唱大戲的媽媽、婆婆熏陶,雖最後沒有繼承家人造詣,但迷上與粵劇密不可分的中國舞。粵劇基本功如造手、用劍,常見於中國舞,當不懂舞步背後的來源,楊子慧會請教婆婆,笑指婆婆可能比老師更清楚。 楊子慧三歲接觸舞蹈,小四初踏台板表演,台下目光集於一身,觀眾的拍掌聲,令她覺得前所未有的滿足。單親家庭成長的楊子慧,自小沉默寡言,「我不喜歡用言語表達,但發現用身體表達自己是最有效的方式,不論是發泄情緒、講故事。」她多年來活躍於校際、地區舞蹈賽,又考得北京舞蹈學院中國舞等級考試十一級,順利入演藝,現就讀二年級。 中國舞以「圓」為本,走步、晃手,舉手投足都講求腰夠軟、筋夠鬆,楊自言身體條件不算好,一邊盆骨生得歪,只好勤加練習補救,由八、九歲起,她每日堅持壓胯,保持柔軟度,「為了跨過身體障礙,每天很想哭都要繼續做。」她視香港著名舞蹈及編舞家梅卓燕為偶像,盼將來可鑽研編舞技巧。她又曾經試過教舞,覺得小朋友學跳舞,不應是為了取得證書來增強履歷,窮學生亦可享受跳舞樂趣,因此希望將來可義教,發掘有天分的幼童。 另一名獎學金得主是科技大學環球商業管理二年級生周美瑩,她在去年暑假通過學生組織到非洲毛里求斯義教六星期,有感當地年輕人缺乏讀書機會,婦女亦難靠手藝維生,於是回港創辦社企,成立網站,讓本地少數族裔、手作人,利用此平台擺賣,讓更多人認識他們的作品,過程不收手續費。周美瑩畢業後有意全職做社企,或數年後才考慮投身商界。她認為「打工未必人工高就好,最重要做得開心」。 香港賽馬會獎學金每年向三十六名本港及內地本科生,提供平均四十六萬元獎學金;一六年起,額外資助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及正接受職業訓練的學生,並支持每年六名研究生到牛津大學及哈佛大學進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