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新一代闢創科創富天地

【星島日報報道】為期八天的創科博覽,安排內地國寶級科研專家來港展示及講解尖端科研成就,由深海潛航、高鐵到北斗衞星導航,海陸空盡有,還有親子同樂日,已經有逾百所學校預約,組織逾萬學生參觀,希望在新一代心坎里埋下追求科研的興趣種子。要這些種子發芽茁壯,就要視乎社會能夠提供怎樣的條件。 深圳近年因創新科技發展得宜,欣欣向榮,其中在港上市的龍頭企業騰訊,市值本月更突破二萬億元,成為全亞洲市值最大的企業,新經濟成績歷歷在目,令正在尋求經濟新動力的香港,有需要急起直追之感。本港由知識型經濟進一步發展成創新帶動經濟,需要大量人才和錢財。 本港在發展創新科技方面,出現人力錯配。本港學生的科學頭腦,絕不遜色於歐美和亞洲科學先進國家,可是,他們中很少最終投身科研之路,不少人選擇到金融商界發展事業。這固然與本港的金融業強勢和商業社會有關,更重要的是社會能夠提供予科研人才怎樣的機遇? 研究有人才 腹地有深圳 本港學生數理化出色,今天在大學任教和做研究專家學者,不少是本地出身或成長,甚至留學歐美及事業有成歸來,但有很多留在他邦發展,部分原因是所獲尖端知識,在當年只重低端輕工業的香港社會無從發揮,回港只會學無所用。 隨着本港轉型至知識型經濟,以及內地深圳的發展,今天本港社會有較豐沃的孕育、保留和吸引科研人才土壤。深圳的科研和工業實力,可以成為本港發揮產研結合的腹地,為本地學生以及來港的海內外留學生,提供前所未有盡展才華的機會。 本港現時公私營部門對科研的資金投放,佔生產總值偏低,但是,仍然產生不俗的科研成果,近者莫如土生土長留英歸來的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開創「無創傷產前診斷」,大增產前檢查安全,技術獲九十多個國家或地區採用,除了預測胎兒遺傳病,並可以應用到癌症診斷,不但獲得內地頂尖的未來科學大獎,而且其學術論文被引用之多,獲頒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十四年來已經有三十九位獲此獎者後來獲頒諾貝爾獎。 港科研事業 須產學結合 過去五年,深圳平均每年有接近一萬三千項發明專利,遠比香港為多,大部分由企業申請,單是另一龍頭企業華為技術,就總共取得了二千八百多項專利。不過,在大學科研方面,本港大學所申請專利卻遠比深圳大學為多。與本港大學有研究合作的國際知名大學和巨企,包括美國麻省理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美國波音公司和深圳華為。 本港憑藉金融中心的優厚條件,正積極發展金融科技,工業又有升級需要,再加上深圳提供的生產、試驗和應用市場,應可更好利用科研結果,進行產研結合。此外,大學亦可以向學者和研究生提供更佳的創業平台支援,以及擔任創投基金和研發人員的橋梁,結合資金和人才,幫助科研成果應用到大規模生產,實實在在造福大眾,同時為研究人員及社會創造財富。 主辦這次創科博覽的團結香港基金,早前曾經發表報告,以發展本港為東亞地區的「矽谷和納斯達克」為目標,作為本港經濟發展的其中一條出路。本港須更積極發展和善用這方面人才錢財資源,與深圳合作成為獨當一面的科研和創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