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文學串流」飽讀本土作品

「文學串流」文學節有多個不同的文學活動,提升大眾對閱讀興趣。

(綜合報道)Elsie早前讀到一則新聞,說英國有調查指出,紙本書的銷量有上升趨勢,相反,電子書銷量則下降,有書商更計畫放棄售賣電子書。調查解釋,原來不少讀者還是喜歡捧着書本的實在感。反觀香港情況,雖然同樣有很多書迷支持紙本書,但「低頭族」愈來愈普遍亦是不爭事實,Elsie曾聽過有中文老師講,有些學生認為讀了社交平台的「潮文」,就認為自己有閱讀,可是互聯網文字質素良莠不齊,想提升語文能力,多讀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才是良策。 Elsie知道,香港藝術發展局就今年成立二十年,首次舉辦長達半年的「文學串流」文學節,由十月至來年三月,共有數十項文學活動讓大眾參與,當中有些是免費活動,開幕禮剛在周日舉行。Elsie跟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組主席吳美筠博士傾過,她說香港其實有很多具質素的文學作品,但由於不少人都認為文學是嚴肅、沉悶和高不可攀的東西,故未能連接大眾。為了建立閱讀人口,因此特別舉辦文學節,把文學作品推介給大眾,讓大家知道本土也有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 「『文學串流』的意思,是文學除了可以用文字表達外,還可有不同方法呈現,例如有些文學可以是聽的、有些是看的、有些是感覺的、有的也可用身體感受的,今次文學節把不同種類的文學活動來個Crossover(交叉風格),也有很多文學團體參與,通過文學節跟不同階層的人串流,有些甚至是沒有閱讀習慣的,向他們展現不同的文學活動。」吳博士說文學節內有多個文學講座、戲劇、展覽、文學欣賞工作坊等活動,Elsie當然要請她推介適合親子或青少年參加的節目。 吳博士說,就親子活動方面,在十月和十一月都有選擇,首先在十月二十五日,香港兒童文學文化協會在誠品銅鑼灣店,將舉行「走進創作的花園:兒童.圖畫.書」講座,邀請了有「和平旅者」之稱的日本著名圖書作者小林豊,分享他的創作經驗;另外,由香港兒童文藝協會在十一月十五日,在北京大學香港校友會會所舉行的「親子故事會」,家長可帶子女去聽故事,也可學習講故事技巧,從中引起孩子對閱讀的興趣。 此外,吳博士推介在十二月下旬,由「普 劇場」演繹作家董啟章的青少年文學作品《貝貝的文字冒險》,屬於合家歡音樂劇,合共有六場演出。至於音樂劇的內容,會涉獵各種寫作技巧,適合一家大小欣賞,相信有助提升小朋友對中文的興趣。 至於中學生,吳博士就介紹他們可以參加十月二十四日開始,由香港文學研究中心舉辦的「地文新誌:社區文學體驗計畫」,由作家帶參加者「文學散步」。「平日學生都是在課室讀文學作品,但有作家帶領下,同學可以了解作家如何受環境影響創作,以及親自接觸作品背景,甚至有作家帶他們進入環境寫作等。」 此外,文學節有三場「香港文學有故事」系列講座,跟商務印書館合辦,內容講述香港文學歷史,例如白話文運動、香港第一首新詩是何時創作等。吳博士舉例,在十一月十五日舉行的講座名為「都市有定格」,談到作家以往在報刊連載小說時,如何在小小的「格子」內,寫出一片天,「近代詩人戴望舒,原來也曾用廣東話寫作。」 在眾多的文學節活動內,吳博士認為家長和中學生,不妨留意有關詩歌、詩節等活動,她認為多讀詩歌,可以提升語感,刺激語言想像,從而提升寫作興趣。她說自己在學生年代也喜歡讀詩,雖然有時不一定明白詩中內容,但多聽多讀可訓練語感。「在面對詩人時,更可感受到他們對文學的熱情。」吳博士說有些詩節活動會邀請外國詩人參與,同時可增加聽、講英語的機會。 事實上,文學節活動甚多,而且仍不斷接受文學團體參與,所以吳博士指家長可以留意文學節網頁的最新活動資訊及報名。「家長可跟子女一同瀏覽網頁,共同選擇活動。文學活動不可以強逼參加,家長要讓他們選擇,或以獎勵方式鼓勵他們參加,例如獎勵他們看書,或獎勵他們看兒童劇等。」 值得一提的是,文學節期間有「文學在手邊」活動,形式類似漂書,大會流動書車駛至部分活動地點,參加者可帶一本文學作品到活動場地,以交換另一本書,推廣闊讀文化。至於詳細的活動節目、時間、報名方法,家長可以參考網頁http://www.litstream.hk。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