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 兼容並包



粵諺有云:「瘦田無人耕,耕開有人爭。」以前香港的社運界和民主派,人人攬住普世價值、中港一家親,反雙非、限奶令等香港族群自保運動盛行之後,忽然又扮演本土。當然,他們並無放棄所謂普世價值和民主中國,只是說本土不能違背普世價值和排斥大陸人,要是「開放本土」,才是「真本土」云云。

中文的本土是指原來的生長之地,也指當地。本是根本,樹木的根叫「本」。根不可無土,土是培養的資源。原本植根該地的,是本土;外來而在該地落地生根,根深葉茂的,也是本土。這是一個農耕的觀念,土生的與移植的農作物,都可以叫本土,只要適應地氣,生長得好,就是本土。從此可以引申為本土文化的觀念,原生的、移植過來的都是本土,只要落地生根,混為一體,在此地發揚光大,當地人引以為榮的,都是本土。

今年四月,我開始向左翼社運、民主派叫陣,挑戰他們的民主中國論、普世價值論,目的是要他們回到香港本土的問題來,不要捨近圖遠。政黨、政團關注本土問題,天經地義。現在民意轉向了,現在本土勢力、第三勢力的概念成型了,勢如破竹,排除萬難,快要成為香港政治思想的主流。於是,各方面開始搶奪本土論,甚至我的城邦論,要將我與城邦論隔離。然而,我的城邦論和邦聯論是一個系統理論,不能被強行分拆、借殼上市的。城邦論是香港城邦自治,是輔助華夏重建共和的預備狀態。故此,城邦論不是要獨立,而是要以邦聯的方式,恢復華夏的天下,因此城邦論的香港主體文化,也同時包涵華夏文化。準備搶奪城邦論的民主派之類,其實是不要華夏的,他們要的是香港單方面依賴外來的所謂普世價值。目前好多重新投入本土論述的,都是否認香港的華夏根源,一味講普世價值,目的是要依賴境外的文化霸權。

殖民統治,就是要在被統治的地區製造文化匱乏(cultural lack),《香港城邦論》有一章講過的。目前,左翼和民主派蠢蠢欲動,要將本土派、城邦論據為己有。他們正紛紛出文章,列舉一眾後現代大師之言,論證香港本土文化就是香港本土的才算(車仔麵啊、小販檔啊、菠蘿油啊),來自華夏傳統的(比如粵語、粵劇等),來自英國傳統的(比如香港的典章制度等),都不是本土文化。他們口中說普世價值,說開放本土,但政治上他們鼓吹的,卻是文化上的民粹主義、狹隘的本土文化,因為他們要將香港從華夏和英國隔開,空出香港的文化主體,接受美國和跨國財團的文化霸權統治。故此,他們論述香港本土的時候,既排華,也排英。他們採取世界公民的立場,其實是空出香港主場,任人宰割。

我的城邦論,開宗明義,說明香港繼承華夏文化,也吸納英國傳統,中英文化在此結合,發揚光大。我是解殖歸華,回歸華夏天下,他們是維持香港現狀而綁架港人歸西,一路向西。大家要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