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醫院無分大小 均設中風溶栓治療

邵先生(左)經治療後大為好轉,可恢復自理能力。(袁志豪攝)
邵先生(左)經治療後大為好轉,可恢復自理能力。(袁志豪攝)

中風是本港第四號「致命殺手」,每年平均有約3,000人死於腦血管病,令人聞「風」喪膽。醫院管理局指出,坊間流傳本港僅部分大醫院才提供緊急治療中風服務,令不少市民遇上中風會「揀醫院去」,當局澄清事實上是全港公立醫院急症室都有中風溶栓治療(俗稱溶血針),故市民若出現中風徵兆,應馬上致電「999」找救兵,避免因遲疑錯失黃金3小時救治機會。

明愛醫院顧問護師(中風科)江珠莉分享指,曾有一名50多歲中風患者在家出現徵狀,召喚救護車求助,當他知道要送往明愛醫院時就拒絕上車,並打算自行到大醫院求醫,惟出門時「已經行唔到」,最後要重新再召白車,幸該名患者未有因此延誤治療。

53歲中風患者邵先生於兩年前發病,他憶述,發病當日突然感到頭暈,天旋地轉,一度以為自己中暑,幸記得救治「黃金3小時」等中風資訊,令他提高警覺,並及時被送院,經靜脈溶栓治療,10分鐘便大為好轉,留醫3、4日已可出院,他形容現時生活與中風前無異。

塞血管個案佔80% 可致殘疾

醫管局指,每年公立醫院有逾萬宗急性中風入院病例,包括缺血性中風及出血性中風。北大嶼山醫院副顧問醫生(急症科)黃世恒解釋,缺血性和出血性,即俗稱「塞血管」和「爆血管」中風,兩類中風均會令腦部細胞因沒有足夠血液供給氧氣而壞死,喪失功能且無法復原,日後將帶來不同程度的殘疾;而在中風的個案中,「塞血管」的個案約佔多達80%。

黃世恒亦留意到,坊間有指「得幾間大醫院可以醫中風」,強調是謬誤,本港現時各醫院急症室均已有血栓溶解劑的靜脈注射治療,病人出現急性中風後應盡快送院,如患者能在病發起3個小時內到達醫院,並經醫護臨床診斷為非出血性中風,便有很大機會接受靜脈溶栓治療,讓腦血管重新打通,血流得以通過,救活還未壞死的腦細胞。他補充,在黃金3小時接受靜脈溶栓治療,每7人有一人可恢復自我照顧能力,若3至4.5小時內接受治療,則每14人才有一人可恢復,數字相差一倍。

中風年輕化 20多歲也發病

他又提到,近年中風人士的發病年齡有年輕化趨勢,40多歲人士中風個案漸增,近日更有一宗20多歲中風個案,故年輕人亦不要掉以輕心。江珠莉則提醒,市民可憑「談笑用兵」四字口訣,判斷中風的先兆,包括說話有困難、面部表情不對稱,或一邊嘴歪掉、手腳無力或麻痹。當出現以上其中一個徵狀便有80%機會是中風,應立即入院醫治,提高康復率。記者洪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