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年近五十女士越洋借卵迎首個母親節 議員促檢視輔助生育政策

【Now新聞台】有一位年近五十的女士,靠越洋「借卵」迎來她第一個母親節,有輔助生育中心指,港人夫婦到外地「借卵」有上升趨勢,有立法會議員促請政府全面檢視輔助生育政策。

阿美(化名):「你都沒有辦法去,歇斯底里去要用(自己的卵子),因為你(生理上)真的有所限,借卵的話有一半基因都是用我先生的,都接受的。」

現年47歲的阿美,在今年年初產下女兒,但這個女兒與她並沒有血緣關係。她在多次胚胎移植失敗後,去年花了約20萬元到台灣借卵,她指自己亦有想過在香港做,但是在香港沒有卵子庫,只可以問認識的人借。

阿美(化名):「有個問題是會很尷尬的,我不可以找我的朋友,未來我朋友便會說這是我BB,我們簽了所有協議都好,她可能突然冒出來,說這是我BB,我不想弄得這麼複雜。其實我覺得香港政府都很像不是很鼓勵私人診所,或是診所、醫療去做這件事(借卵)。」

越洋求子的人不只有阿美,一間台灣輔助生育中心指出,除了疫情期間,每年來找他們借卵的香港夫妻

介乎100至150對。

輔助生育中心管理師馮家成:「其實卵子授贈這一個族群的客戶,她們不可以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她染色體的問題,可能43或是40歲以上,她的染色體異常比率,是可能15到20%,香港是沒有辦法去找一些很年輕的人做借卵這一件事。我們有卵子庫,配對的速度會比較快。」

中心的人說疫情後到台灣進行凍卵的香港人亦有上升趨勢,而在台灣進行凍卵價錢只是香港的一半左右。

一直跟進輔助生育政策的議員認為政府應全面檢視現行法例。

立法會議員(選舉委員會)林琳:「你永遠很難推一些本身完全不想生的人去生,但如果有些人是想生,中間希望有些東西是幫扶到的,政府應該去幫這一班人。她不是沒有錢,是你的時間性、你的法例或是法例上的空間,令她變得沒有選擇,惟有走去其他地方。」

她又認為政府可以先拆牆鬆綁,解除香港冷藏卵子的10年期限,並重新定位人類生殖科技管理局的職能,配合現時社會的需要。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