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大專生易受不公待遇 團隊指申報欠透明 促建跨校支援框架

【on.cc東網專訊】俗稱「自閉症」的「自閉症譜系障礙」不但影響社交,更會令患者與旁人間互動和溝通時築起障礙,目前仍未有藥物能夠根治。香港中文大學與本地康復服務非牟利機構合作進行研究,並於今日(23日)公布結果,發現患有自閉症的大專生,從學業到校園生活等各方面均遇上不少困難,包括經常被定型及冠上負面標籤,致容易在學習或社交場合受到不公待遇,甚至被排斥及欺凌。團隊建議,應建立系統性的跨院校支援框架,改善情況。

中大獲平等機會委員會資助,與本地康復服務非牟利機構香港耀能協會合作,探討自閉症大專生的經歷和需要,成功訪問了30名來自本港不同院校,並願意講述其經歷的自閉症大專生及其親友。結果發現,自閉症大專生的學習經驗多為抽象、無結構,以及缺少清晰具體的學習指引和策略,加上他們執行功能不佳,如時間管理和理解抽象認知概念較弱,故學習時倍感吃力。

其中一名受訪自閉症大專生將社交溝通比喻為「下棋」,他指下棋時需要不假思索地決定下一步怎麼走,當與人交流時同樣需立即作出反應,但顯然很有難度,故必須停一停思考,但如此溝通的落差和誤解,致其容易在學習上,如分組課業,或社交場合,如宿舍生活和參與學生組織事務時,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甚至被排斥或欺凌。

自閉症大專生除經常被定型和冠上負面標籤,如「巴士迷」、「等同弱智」等,研究亦發現,自閉症大專生同時也會被視為「與普通人無別」,認為他們是「欺騙資源」,甚或「容易得到優待」是「不公道」,因此這些形象容易導致旁人會對自閉症大專生產生偏頗,甚至惡意的態度,令他們有時需要「扮成正常人」,致矯枉過正。

有受訪者更指出,不透明和不友善的大專政策,亦阻礙了他們申報的意願;即使申報,現行的學習調適亦過於籠統,成效和質素也未有系統性的評估或檢討。團隊建議,應建立一個系統性的跨院校支援框架,清楚描述大專院校不同持份者的角色和責任,以提高服務的透明度和協調度,使自閉症大專生能更容易獲得適切的支援;而大專院校亦應加強與學校和非政府機構合作,以改善中學過渡至大專期間的銜接服務,以及大專畢業往後的服務延伸等。

【更多即時新聞詳情請上東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