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認知障礙日|團體促政府資助病患者私家求診 推智能水耕機紓緩病患與照顧者憂鬱困擾
今天是「世界認知障礙日」,本港八十五歲以上長者中,每三人便有一人患上認知障礙症。陳太七十多歲的丈夫患上這個病症,她知道丈夫確診後非常擔心,夫婦在家的話題變得愈來愈少,排期見醫生又要等兩年多,焦慮無助下,幸得一件新科技產品,令夫婦二人重拾歡笑,關係更融洽。
一年一度的「世界認知障礙日」,目的是為了讓社會人士更關注認知障礙症。陳太夫婦早前參加了基督教女青年會與理工大學護理學系合作的一項研究,在家中與患上認知障礙症的丈夫透過智能水耕種植機的園藝治療,紓緩病患者徵狀及照顧者的困擾。
陳太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丈夫患病初期記性變差、詞不達意,常會搭錯巴士,對數字亦十分混淆,分不清一百元與一千元。她擔心二人在家相處沒有甚麽話題,丈夫會經常發脾氣,但在參加了智能水耕種植機的研究後,夫婦二人決定齊心在家栽種作物。
參加計劃後回復健談性格
神色從容的陳太說,曾是小學校長的丈夫,患病前很健談,但患病後變得沉默。自從參加計劃後,丈夫見到慢慢生長的白菜仔後,又變得健談,多了與她傾談栽種方法,每日細心留意白菜仔的高度,人亦開心了。曾有一次,丈夫竟然說不忍心割下白菜仔,經勸說才肯將白菜仔煮來吃。
陳太又說,丈夫會自己煮食,早上不僅摺好自己的床鋪,又會為她摺妥。她現在已放心丈夫自己出外坐巴士,丈夫也清楚記得巴士號碼及路線。夫婦多了傾計,少了磨擦。她眼中的丈夫,每當見到白菜仔成長,便滿臉成就感。對於自己作為照顧者,也慢慢由擔心驚恐,逐漸變得開心放心。
理工大學護理學院助理教授過培健表示,該項研究由去年八月至十二月進行,共邀請三十名輕度至中度認知障礙症患者及他們的照顧者參加。照顧者學習三節基本園藝活動訓練,然後在家與患者以智能水耕種植機一起栽種作物,可選擇蘿蔔仔或白菜仔,種植周期平均約二十八天。研究結果發現,患者和照顧者栽種作物兩個月後,快樂指數均明顯上升,病患者的心理及行為症狀中的焦慮與憂鬱減少約四分一,而照顧者的困擾程度也減少約四成。
智能水耕種植機可刺激五感
過培健解釋說,研究中使用的智能水耕種植機可以刺激患者五感,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參加者可透過手機應用程式紀錄植物的生長情況,水耕種植機也會在需要加水或營養粉時通知栽種者。他指出,患者可以藉着園藝治療改善下列各方面:
認知功能-提升集中力和專注力
社交技巧-改善溝通和相處技巧
情緒行為-改善信心、減低壓力和負面情緒
身體機能田-改善活動及協調能力
過培健說,研究特別安排十八名照顧者分享感受,發現智能水耕機可以改善照顧者及患者的社交關係,例如照顧者和家人以分享蔬菜和照片作為聯繫,同時又發現水耕機可以提高照顧者正面情緒,例如照顧者會認為計劃新穎,在水中種菜有新鮮感。
團體盼縮短公立醫院輪候時間
基督教女青年會耆年服務部總主任韓慕琼表示,如何幫助照顧認知障礙症人士紓緩壓力是社會重要課題,希望藉著今年「世界認知障礙症日」,呼籲政府大力援助患者外,也須增撥資源支援照顧者的身心健康。她亦建議政府多向有需要市民推廣新科技產品,如今次研究中使用的智能水耕種植機;縮短認知障礙症患者在公立醫院輪候的時間,以及資助患者往私家診所看病。
韓慕琼又稱,女青年會將在轄下四間長者中心包括粉嶺、青衣、鯉景灣及深水埗,預留五部智能水耕機免費外借,每次借用最長兩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