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事者】戲名唔易改(下)

【娛事者】戲名唔易改(下)
【娛事者】戲名唔易改(下)

憑空去改戲名不容易,就算翻譯外國電影名亦不是易事,同一戲名,香港、大陸和台灣也會有不同譯法,各施各法。

1. 近年時興超級英雄電影,香港會把超級英雄譯作「俠」,如鐵甲奇俠(Iron Man)、蟻俠(Ant- Man)和蜘蛛俠(Spider- Man);台灣則譯作「人」,鋼鐵人、蟻人和蜘蛛人,但Batman則例外,中港台都譯作蝙蝠俠,Superman也是,中港台都叫超人。

2. 美國荷里活勁收的電影系列,中港台譯法都不同,如《 Fast And Furious》,香港叫《狂野時速》,大陸叫《速度與激情》,台灣叫《玩命關頭》。奇洛李維斯主演的《 The Matrix》,香港叫《22世紀殺人網絡》,大陸叫《黑客帝國》,台灣叫《駭客任務》。但《Transformers》系列在中港台都叫《變型金剛》,《Avengers》也統一叫《復仇者聯盟》,《Avatar》都是叫《阿凡達》,沒有另一個名。

《Avengers》中港台統一叫《復仇者聯盟》。
《Avengers》中港台統一叫《復仇者聯盟》。

3. 基斯杜化路蘭的《Inception》,香港叫《潛行凶間》,大陸叫《盜夢空間》,台灣叫《全面啟動》,三者當中,明顯台灣的譯名有點令人莫名其妙,究竟「全面啟動」和進入夢境的劇情什麼關係呢?

4. 湯告魯斯的《Mission Impossible》,香港叫《職業特工隊》,大陸叫《碟中諜》,台灣叫《不可能的任務》。當中大陸的譯名《碟中諜》最難明,有說是根據第一集的劇情而改,因為這集故事是由電腦硬碟中的間諜名單而展開。

5. 今年在美國奧斯卡拿了七個大獎,由楊紫瓊主演的《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就有四個中文譯名,包括香港的《奇異女俠玩救宇宙》、大陸的《瞬息全宇宙》、台灣的《媽的多重宇宙》,及新加坡的《天馬行空》,我認為譯得最好是台灣片名。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足足有4個中文譯名咁多!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足足有4個中文譯名咁多!

6. 另一台灣「媽的」片名,是和姜濤有關。由姜濤主演的《阿媽有咗第二個》,在台灣叫《媽的星寵兒》,大陸則叫《巨星養成記》。黃子華主演的《飯戲攻心》,在大陸上映時改名為《還是覺得你最好》,變成愛情片名般;子華另一套《毒舌大狀》,大陸片名則是《毒舌律師》。劉德華於90年和吳倩蓮合演的《天若有情》,在台灣也易名為《追夢人》上映,不知情的會以為是勵志片。

7. 不止商業片名譯法不同,藝術電影的譯法也會不同,如去年由瑞典導演魯賓奧士倫(Ruben Östlund)執導的《Triangle Of Sadness》,香港叫《上流落水狗》,大陸叫《悲情三角》,台灣叫《瘋狂富作用》,香港譯法明顯想令人想起奉俊昊的《上流寄生族》,大陸則直譯,台灣是食字,三個譯法都不同。

8. 這兩年香港開始有些電影索性不譯,就用回原本的英文名,如《Drive My Car》、《TAR》、《The First Slam Dunk》和《Air》。這些電影在台灣的譯名分別叫《在車上》(大陸叫《駕駛我的車》)、《塔爾》、《灌籃高手》和《集氣》(大陸叫《氣墊傳奇》)。

《The First Slam Dunk》喺香港上映採用原名並無翻譯。
《The First Slam Dunk》喺香港上映採用原名並無翻譯。

9. 香港影圈一直流傳一個說法,謂起得片名最多的是泰國白龍王,但其實白龍王不懂中文,他只會從一堆片名中去揀選,如劉偉強當年就曾把麥兆輝改的《無間行者》這名片給白龍王看,白龍王說不能用四個字,要三個字,結果用了莊澄起的《無間道》為片名。

10. 真正懂得改片名的高手不是白龍王,而是莊澄,他曾任職編劇和電影宣傳,後來創辦寰亞綜藝集團,史丹利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 )80年的經典恐怖片《The Shining》,便是由莊澄譯為《閃靈》。原來史丹利寇比力克當年要求中文片名要和英文名同音,結果莊澄只需10分鐘便想到《閃靈》,片名音譯和意譯兼備,實在是高手之作,其後更得到史丹利寇比力克的致謝信稱讚這片名。

傳聞《無間道》搵嚟白龍王改名。
傳聞《無間道》搵嚟白龍王改名。

郭靖言

做過唱片公司,做過電影公司,做過報紙雜誌,如是者,現在全職睇娛樂,正經寫娛樂。

fb.com/kwokchingspeech

instagram.com/kwokchingspeech

https://medium.com/@kwokchingspe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