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岸信用債違約規模連三年突破千億元 多圖詳解風險仍在積聚

【彭博】-- 隨著國內疫情逐步受控,中國貨幣政策基調由寬鬆轉向中性偏謹慎後,信用債市場「遲到」的違約風險仍在加速暴露的進程中。

彭博數據顯示,今年在岸市場累計新發債券違約本金已連續第三年超越1000億元人民幣的關口。儘管上半年流動性盛宴下企業通過展期等手段獲得喘息,令總體違約規模較去年有所壓縮,但近期違約明顯提速,體現了疫情基本受控後,政策呵護正悄然退場。

「部分企業債務高企,疊加今年疫情期間大量操作的中小微企業貸款延期工具也將集中到期,明年銀行中小企業貸款不良率、企業信用違約風險可能仍然面臨一定壓力,」中信證券分析師明明在23日的報告中稱。

明明並提到,不排除需要貨幣政策邊際寬鬆,來防範和化解金融和信用風險的可能。

以下幾張圖詳細分析違約原因及未來的兌付壓力:

兌付壓力

彭博匯編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1月,已違約的主體中將有1726億元存量債券到期,其中逾五成將在一季度末之前觸發兌付。隨著中國考慮退出刺激措施,企業面對的最友好的貨幣環境可能已經結束,這勢必會令已違約主體的再融資之路雪上加霜。

除了已違約主體,近期中國信用債市場遭遇了永煤、紫光和華晨等國有企業接連違約的衝擊後,地方國企帶來的壓力可能也還未過境:彭博數據顯示明年一季度該類主體境內債券到期規模約達1.2萬億元,為自2002年有數據來的第二大單季高峰。

違約方式

發行人進入破產重整程序是今年迄今信用債違約規模快速攀升的主要方式之一;彭博數據顯示,隨著包括方正集團等在內七家公司聲請破產重整,今年債券集中到期造成的違約規模達438億元;上周五對寶馬汽車在華合資伙伴----華晨汽車集團的重整申請獲法院受理。

風險行業

分行業來看,今年違約債券中,來自信息技術領域的發行人規模居首,主要是受北大方正集團拖累。而在中國收緊對開發商融資的背景下,泰禾集團、天津市房地產集團等房企未能按期兌付債券,使得今年地產行業違約規模亦居前列。

(新增相關閱讀)

For more articles like this, please visit us at bloomberg.com

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

©2020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