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儲與本幣規模之比降至近年低位 極端情形應對能力受關注

【彭博】-- 中國逾3.2萬億美元的外儲規模雖為全球之最,但隨著人民幣供給擴張,外儲相對於本幣規模的比值降至近年低位。若該比例繼續下降,未來極端情形下外匯規模是否充足受到部分境外市場人士的關注。

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今年一季度末首次突破300萬億元人民幣,按匯率折算約合42萬億美元。外儲規模僅相當於本幣供應量的約7.7%,創1996年有同口徑數據公佈以來的最低水平。2008年時,這一比率曾經高達近29%。

目前正值中美貨幣政策周期背離,中國10年期國債殖利率低於同期限美債逾200個基點,一旦匯率遭遇大的衝擊,面對天量的本幣資金池,外儲彈藥是否充足將面臨考驗。雖然外儲在本輪人民幣走弱的過程中持續穩定在3萬億美元上方,但2014-2017年貶值期間逾1萬億美元的外儲規模下降,不禁讓一些市場人士保持警覺。

「中國央行通過降準、MLF和PSL等方式不斷增加貨幣供應量,未來還有可能通過買賣國債繼續投放資金以提振經濟,勢必會觸發市場對外儲是否足以穩定人民幣匯率的審視,」Saxo Capital Markets市場策略師Redmond Wong在採訪中說。

國際清算銀行(BIS)在2019年時發表的論文中引用這一指標,並解釋稱其衡量了國內資金來源所隱含的潛在外幣資產需求,主要適用於具備發達金融市場和開放資本賬戶的經濟體,其標準通常設於20%。

中國央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暫未回覆彭博就此尋求置評的傳真。

中國儘管近年來擴大了開放,但資本項目尚未完全開放,因此並不完全符合上述BIS標準的前提條件。此外,外儲相對本幣占比只是評價外儲是否充足的眾多指標之一,全面審視還需考察更多因素,如外儲能否覆蓋償還短期外債和支付數月進口所需等,從這些指標看,中國的數據都在安全區間。

今年以來,面對聯儲會降息推遲預期帶來的市場波動,非美貨幣面臨的貶值壓力有增無減。此前日本央行數據顯示,日本4月份可能進行了2022年以來的首次外匯干預,以支撐日圓。

中國自2017年以來明顯減少常規外匯干預,外匯存底規模波動收斂,因此對比本幣貨幣供應量比例持續下降主要是本幣規模成長的結果。2017年以來幾輪貶值走勢中,人民幣雖然跌破7元關口,但央行也並未大規模動用外儲維穩。

Saxo的Redmond Wong表示,央行不想讓外儲跌破3萬億美元,因為這可能引發市場恐慌;再考慮到支撐經濟、中美面臨貿易戰升級等因素,央行可能仍會容許人民幣緩步有序貶值。

外儲規模穩定與中國近年推動匯率市場化改革、金融市場對外開放、藏匯於民和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跨境支付結算比例提高等有關。市場也猜測,中國可能使用了掉期等衍生品市場操作來進行美元融資以支撐即期匯率,從而避免了動用外儲。

西班牙對外銀行駐香港的經濟學家夏樂對此表示,從長期看外儲與M2的比例還會降得更低,目前影響不大,但「在風險管理框架下,隨著M2不斷增大,中國央行對於外儲也需要有應急計畫,比如在大規模資本外流或者家庭部門換匯突然激增的時候會有影響」。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4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