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揭11種蝦敏感致敏原 助提升診斷準確性

【on.cc東網專訊】貝殼類海產是最常見引致過敏的食物,其中以蝦最為普遍,惟目前的常規蝦敏感測試診斷準確性仍有待改善。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與泰國研究團隊合作,透過分析多宗蝦敏感個案,成功發現11種相關致敏原,研究結果有助提升診斷蝦敏感的準確性。

中大研究團隊與泰國大學及醫院合作,分别在香港及泰國招募了85名於5年內曾至少出現兩次蝦敏感人士,透過提取大虎蝦的蝦類蛋白,為他們進行血清過敏測試,最終成功確認11種與蝦敏感相關的致敏原,更發現名為「肝糖磷解酶」的新致敏原。

團隊又發現,即仲是同一種蝦,但兩地流行的蝦類致敏原卻存在差異,或與不同地區的飲食習慣及環境因素有關。團隊認為,是次研究研究能為不同地域的蝦敏感患者管理帶來啟示。有關研究詳情已在權威過敏科國際醫學期刊Allergy發表。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教授黃永堅表示,食物敏感最嚴重可引致患者死亡,但要分辨出「並發過敏」及「無症狀過敏」患者,亦是一大挑戰,尤其現時針對蝦敏感的診斷方法準確性有限,坊間的皮刺測試或血液過敏測試,其假陽性更高達8成,致有不少食物過敏患者被當成蝦敏感誤診個案,加上口服激發測試成本昂貴,且存在高風險,故認為是次研究有助鎖定致敏原,以進行精準診斷,對症下藥。

【更多即時新聞詳情請上東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