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教路春困祛濕健體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春分已過,陰晴不定,空氣濕漉漉,讓人倦困提不起勁,腸胃容易變差,按中醫說法,是源於身體受「濕」困擾,今次請來註冊中醫師藍永豪(Derrick),教大家春日祛濕,以改善體質。 文:陳樂怡 圖:黃頌偉、陳鐵剛、星島圖片庫 華南地區易濕困 何謂身體「太濕」?Derrick解釋:「春天大地回暖,導致濕氣上升,加上香港位處嶺南沿海地區,濕度較高,身體容易有濕困,因而精神變差、胃口不振及睏倦乏力,感覺四肢重墜及排便稀爛等。香港人長時間在室內工作,不見陽光,更會加重濕困問題。」Derrick指「寒底」或「熱底」的人,各有不同症狀,前者寒濕夾雜,表現為手足易冷、腹痛及消化力較弱;後者濕熱相兼,表現為大便較黏、排泄不暢及有口臭。 另有三類人士長年有「濕重」情況,分別是肥胖而缺乏運動、飲食不節制及久居濕地之人。肥胖者應多作運動,因流汗可調節體內水液的循行,舒展筋骨亦有助提升精神;愛冷飲和甜食的人應改吃清淡及溫和食物,減輕腸胃負擔;居於沿海、低窪地區的人士,平時應多晾曬衣物被鋪,開動抽濕機,保持空氣流通及乾爽;若有睡前洗髮習慣,謹記徹底吹乾頭髮, 均有助減低外濕侵襲人體的風險。 防治水腫有辦法 如何祛濕?Derrick有以下提議:「關鍵是保持大小二便及排汗暢通,少鹽、戒甜及戒凍品,還要多吃祛濕健脾、利水益腎的食材。例如山藥、茯苓有健脾胃、滲濕利水,以及寧神安心功效;黃芪可補氣固表、利尿托毒及斂瘡生肌;薏苡仁可健脾滲濕、除痹止瀉,炒過後特別有除濕作用。」 Derrick為讀者設計了芡實薏苡仁赤小豆粥,材料有芡實十二克、薏苡仁十五克、赤小豆十二克和糙米五十克,將以上材料浸洗,加入適量清水煮成粥。此粥有健脾、養胃及祛濕功效,適合春天多雨潮濕日子食用。大家亦可透過運動、按摩和浸浴祛濕,改善肺、脾、腎、三焦功能,排走體內多餘水液,以及預防和改善濕困。 內外抽濕 智能空氣淨化 開抽濕機可令空氣通爽一些,降低室內濕度。Smartech推出Eco Fresh智能空氣淨化抽濕機SD-1396(見圖,$2,998),內置負離子、活性炭濾網、3M濾網,能淨化空氣和去除異味,以及調控室內濕度。機身設有擺動式出風口,可作乾衣用。另有LED屏顯示室內濕度,並有智能調節功能,可自行選擇40%RH至80%RH的濕度狀況。 查詢:www.smartech-intl.com 簡易健脾湯水 中醫推介二苓扁豆黃芪湯,具健脾補氣、利水濕功效,將土茯苓十二克、茯苓十五克、炒白扁豆十克、黃芪九克及山藥十二克(見圖)浸洗及瀝乾,加適量清水煎煮一小時,即可飲用。 藍永豪(Derrick Lam)註冊中醫師 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獲中藥學碩士、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理學士學位。曾任教於浸大中醫藥學院,現任香港中醫學會副理事長、醫管局中醫部專案小組委員等工作。 ST:Sing Tao DL:Derrick Lam ST:坊間流傳吃辣椒能祛濕,是否有效? DL:辣椒性熱味辛,能溫中散寒、下氣消食,適用於胃寒氣滯、脘腹脹痛、嘔吐、瀉痢、風濕痛及凍瘡,適量進食有助祛濕,但體質濕熱、皮膚或腸道過敏人士則不宜食用。 ST:身體濕氣過重會否引致濕疹等皮膚問題? DL:身體濕氣過重,會加重濕疹、暗瘡、腳癬及牛皮癬等皮膚病患,需要看病者臨 表現及體質才能斷定,一般濕邪表徵為皮損流滋、糜爛及腫脹等。 ST:坊間吸濕腳貼標榜祛濕,是否有效? DL:視乎吸濕腳貼是否含中藥成分、劑量多少,以及經皮膚吸收成效如何。如腳貼只含吸濕乾燥劑,單純吸走腳汗,則與中醫藥祛濕理論沒有關係。 Tips 辦公室伸展解睏 大家可在辦公室旋轉腳踝、站立蹬腳、按摩脾經(雙腿內側)及敲拍膽經(雙腿外側),這組動作每次至少做三分鐘,可防止春困、提升精神及去水腫。 自行按穴無難度 •足太陰脾經的陰陵泉穴 位置:陰陵泉穴為祛濕要穴,位於兩條小腿內側,在脛骨內側髁下方凹陷處。 功效:運脾胃、化濕滯、利膀胱及治風濕。 按法:用拇指點揉雙側穴位各三分鐘。 •足陽明胃經的天樞穴 位置:腹中部左右各一,距離肚臍水平旁兩吋(三橫指寬度)。 功效:健脾化濕、調暢大腸及理氣消滯。 按法:用單手拇指及中指分別點揉雙側穴位,或震動式按壓一百次。 ●春日天氣潮濕,容易令人睏倦乏力及精神不振。 ●睡前吹乾頭髮,可減低外濕侵襲人體的風險。 ●按摩有助排去體內多餘水液,以及預防和改善濕困。 ●以芡實、薏苡仁及 赤小豆煲粥,有 健脾、祛濕功 效。 ●吸濕腳貼質素不一。 ●適量吃辣椒可祛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