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整合外匯孖展惹不滿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中銀香港(2388)整合外匯孖展服務,將於9月中旬停辦「港元外匯孖展」服務,受影響客戶可轉倉至另一現存的「貴金屬及外匯孖展」服務,惟不願轉倉者則必須平倉。據悉,部分客戶對被逼平倉而可能要損手離場,大表不滿,並作出投訴,金管局亦有了解事件。 中銀9月起整合外匯孖展服務,有受影響的客戶指出,中銀較早前通知客戶,該行將於9月19日收市後,停止提供「港元外匯孖展」服務,客戶可轉倉至「貴金屬及外匯孖展」服務,但必須事先平倉。消息指出,部分客戶因不甘被逼平倉安排,紛紛向該行投訴,金管局曾就事件向中銀了解。 中銀接受本報查詢確認,該行決定於上述日子後,停止提供「港元外匯孖展」服務,因為「貴金屬及外匯孖展」已可向客戶提供更完善的外匯孖展服務。中銀指出,該行會為受影響客戶提供轉倉安排,客戶若轉倉則毋須平倉。不過,由於兩項服務的特性、交易模式及槓桿比率並非完全相同,故為了保障客戶利益,客戶須通過合適性評估,並同意開立新帳戶後,該行才會提供轉倉安排。 對於客戶的不滿及投訴情況,中銀香港全球市場副總經理梁偉基表示,這純屬誤會一場。其實,客戶只是在有關通知發出首兩天,有較多查詢而已。他強調並無強逼客戶平倉,但轉倉至「貴金屬及外匯孖展」戶口前,客戶必須通過合適性評估,符合要求才可轉倉,即使未符要求,也可轉倉,只是能沽不能買,不能再開新盤。然而,「貴金屬及外匯孖展」合約金額的規定,有別於「港元外匯孖展」,客戶轉倉或須加額,若因此或其他考慮不願轉倉便須平倉。 他指出,「港元外匯孖展」服務推出逾20年之久,早於2012年4月起,停止再為客戶開立新帳戶,該服務涉及的客戶人數不多。「港元外匯孖展」的服務系統已過時,維持該服務成本不小,加上「港元外匯孖展」的服務內容,遠遜「貴金屬及外匯孖展」,例如前者槓桿比率只得5倍,後者卻高達20倍,看齊市場。前者可供客戶選擇的外幣組合只得7、8對,後者卻有逾50對。基於各方面的考慮,故決定整合兩個外匯孖展服務。 有業界人士認為,中銀整合外匯孖展平台亦屬合理,因現今銀行都會從成本效益作考慮,而且整合後的服務,更緊貼市場做法。記者 曾秀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