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戰爭|香港醫護在加沙:親睹傷者一家六死 病人因資源不足離世 |Yahoo
【Yahoo 新聞報道】自去年十月起升級的以巴戰爭未有止息跡象。面對無情的炮火,不少的人選擇逃離,亦有人逆其道而行,毅然決定深入戰區開展人道救援服務。去年 12 月起,一班香港醫護人員先後走入加沙地帶,在戰火之中見盡生離死別。
「戰地醫生」再次啟程
據加薩衛生部門指,自去年 10 月戰爭以來,至少 38,000 名巴勒斯坦人喪生,當中大部分是平民。以色列方面則稱,在加沙失去了 326 名士兵。戰火持續了 9 個月,停火談判未見實質進展,周一(15 日) 以色列軍方繼續轟炸加沙南部及中部地帶。
有「戰地醫生」之名的歐耀佳,自 2002 年開始已經參與 26 次的國際救援行動,當中包括 9 次前往戰區,包括多次前往也門、加沙等地。他在去年年底前往位於加沙南部的加沙歐洲醫院支援,直言這次前往加沙是最深刻的經歷。他憶述在支援期間,接收到一對因轟炸受傷的兄弟,他們的父母在轟炸中身亡,13 歲的哥哥全身有超過 4 成燒傷,5 歲的弟弟則被倒塌的建築物壓住下半身,導致右肢需要截肢。
歐耀佳即將在 8 月再次前往加沙,開展其第 27 次的國際救援行動。歐耀佳回港後繼續有與在加沙當地工作的同事聯絡,但僅僅半年時間,不少同事的家庭都遇到戰火的波及,同事的家人更因而身亡。他提及這些在加沙的朋友哽咽道:「(加沙)入面有很多我嘅戰友。佢哋話俾我聽屋企人有事,但佢哋繼續留守喺嗰到工作,所以對我嚟講,我能夠返到去幫佢哋係我嘅心願。」
雖然已到退休年齡,但他表示自己先後已經到過戰區支援 9 次,擁有更多的經驗、能力。作為基督徒的他認為天父在過往的任務中都給予他不少的祝福,所以自感有一種責任感,有體力繼續做就繼續做。
資源短缺無能為力
急症室作為醫院的最前線,在急症室服務的醫護人員大多見盡風雨。然而,在加沙戰地醫院支援的 10 日内,不少見聞仍讓曾任職 30 多年急症室護士的陳志強感到印象深刻,首次前往戰地的他表示「喺香港未曾見過槍傷,去到第 2 日已經有 7 宗槍傷。」
初到達加沙南部拉法市的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戰地醫院,當地已經發生大量傷患事件。他所在的醫院接收了一位爆肺的 70 多歲傷者,傷者胸腔引流後引流出 1000 毫升的血液,但戰地醫院的血庫並非如香港般有如此多的血液儲備,只可為其使用生理鹽水等維持其血壓。
其後,傷者向他表示「我感受不到自己的背」,陳志強便將傷者翻身,並發現傷者背後有大量因爆炸受傷而致的碎骨,但戰地醫院只有 2 間手術室,而當日手術室亦接收了大批被炸傷的傷者,無論是手術室,還是外科醫生的人手都不足以應付更多的傷者,因此那位 70 多歲的傷者只能繼續留在病房,延至當晚不治。
他直言對這種情況感到無奈,認為在擁有更先進系統的地方,這位傷者絕對不會那麽輕易地離去,「好無奈,係香港應該救得返佢;有啲野我哋做到就做,有啲無能力、無條件做嘅,唯有睇住佢安詳、舒適一啲過身。」
戰火無情但人間有情
在戰地醫院主要負責傷病者治療及維持醫院運作的護士郭玉麗同樣首次前往戰地支援,作為舒緩科護士初到埗就面對大量傷患事件的經歷使她極度震驚。
她憶述到埗的第三日,晚上 9 點多正準備休息的時候,就收到醫院的大量傷患事件的通知,她立刻趕到對面街的醫院支援。她當下衝進收治病況危傷者的帳篷,就見到血淋淋的畫面,有炸斷的腳、燒傷的人。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她被眼前的畫面嚇呆了,甚至當日無法入眠。
作為舒緩科護士,她在治理病人期間亦無忘為傷者提供心理支援。當中最深刻的是一位中年男子,他在難民營的大爆炸中受傷,需要手術治理,但他躺在床上不斷探頭尋找家人,但不幸的是他的妻子和 5 位兒子均在爆炸中喪生。到第二天,他堅持先不進行手術,要出院送別家人。郭玉麗指自己在當下都哭得不能自已,「呢個喺一個戰火入面嘅悲哀,好難過,佢喊我又喊。」
此外,郭玉麗亦難忘一名被炸傷肚子的婦人,由於傷勢嚴重,即便手術後婦人的情況仍不穩定,所以她不敢離開半步直至婦人醒來。婦人醒來後不斷跟她講話,雖然兩者語言不通,但在當地護士協助翻譯下,原來婦人表示自己醒來後看到郭玉麗在旁,感到很安心,婦人更不斷向她分享自己在戰火中過世的兒子。婦人的分享使郭玉麗很感動,「喺戰火入面,我改變唔到仼何情況,但至少我喺到陪伴,為佢哋帶嚟少少溫暖。」
加沙情況越趨嚴重
根據香港紅十字會的數字,加沙地帶原有 37 間醫院,但現僅有約三成醫院仍然維持有限度服務,當地醫療系統瀕臨崩潰。歐耀佳亦補充即便擁有戰地醫院,但戰地醫院的病床僅有 60 張,是以往醫院病床的不足十分一,絕對是杯水車薪。
同時,自 5 月起,以軍封鎖加沙南部連接埃及的拉法口岸後,醫療物質亦十分短缺,不足以面對遞增的傷病者。香港紅十字會主席劉楚釗呼籲市民繼續關注以加沙的人道危機,同時可以捐款方式支援當地的人道工作,令當地緊急醫療服務得以維持,並支持衝突後社區重建工作。
採訪:實習記者白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