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長女同志・專訪|住院遭醫護誤當男病人 50 後女同志:同志都會老 社會應關注|Yahoo
【Yahoo 新聞報道】電影《從今以後》道出年長女同志在處理伴侶遺產和後事的角力,揭示本港女同志的晚年困境。該片藍本取自《同聲同氣:香港年長女同志口述歷史》,作者之一、從事女同志研究的 70 後學者鄧芝珊(Denise)的研究發現,老病是本港年長女同志的最大憂慮,加上目前醫療機構性別敏感度不足,亦令她們心生芥蒂,導致該社群更難被看見;書中個案、50 後女同志洋洋則已立好遺囑,確保相愛 16 年的女友日後獲得遺產,而女友至今仍未向家人出櫃,「佢媽媽都 90 幾歲,亦都唔會明白」。
洋洋生於 50 年代,社會尚未開放,男女同志愛得隱蔽;Denise 那代人則靠 80 年代的張國榮、梅艷芳、黃耀明等藝人顛覆性別刻板形象,民智稍開。生於不同年代,幸最終同獲家人接納其性取向,她倆不約而同的說:我們都是幸運的一群。
Denise 年輕時與家人移居加拿大做「太空人家庭」,爸爸留港打拼,「我係寫信畀我爸爸(出櫃),佢又完全 understand(明白)無問題」。相反媽媽起初難以接受,轉捩點卻是雙親離婚,「我諗佢哋都覺得對我無咗一種 moral authority(道德權威),無辦法仲去 judge(批判)你呢段關係,反而有咗個空間佢哋去明白、接受」。如今作為虔誠天主教徒的媽媽,已成 Denise 最強後盾。有次媽媽的教友談起同性戀是罪,眾人唯諾和應,媽媽卻滿腔怒火,向教友說「My daughter is a lesbian!(我女兒是同性戀)」。她也把此事告知 Denis,「佢返嚟仲好開心話返畀我聽」。
Denise 於 2003 年投身女同志研究,曾探討女同志在社會上的空間。研究顯示,香港住屋成本昂貴,令同志社群更難出櫃及搬離原生家庭,「如果你係同志,你覺得好難出櫃,但又想有個 life(生活)喺外面都好難搬到出去住,apply(申請)公屋根本都無機會兩個女仔、兩個男仔」。不過隨著互聯網出現,新生代同志更易認識自己,也獲得社群支援,「你可以喺 APP 識到朋友,出到去個 social recognition(社會認同)多好多,咁你就有 support(支援)」。Denise 現為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近 8 年專注研究年長女同志,著書《同聲同氣—香港年長女同志口述史》記載多位 1930 年代末至 1950 年代香港女同志的生命故事。她最近的研究發現,醫療是女同志最大的共同煩惱。
「唔可以 assume 所有長者都係直」
步入七旬的洋洋在公立醫院留醫時,曾被護士多次指「點解有男人走咗入嚟女人病房」,「我厚面皮就覺得無乜特別,有啲人畀你咁樣講係會好傷心」。Denise 指此現象源於醫療機構欠缺相關訓練,令工作人員未能培養性別敏感度,「一定起碼要知道,唔可以 assume(假設)所有長者都係直,起碼訓練啲 staff(職員)係有可能嘅,知道呢個社群嘅存在係第一步」。洋洋的女同志友人則因拒與異性戀女性同房而不願住進老人院,「因為佢好男仔頭,『直』嘅女人唔知你咩人,要同你分享廁所有避忌」。她認為社會需時進步,「你唔可以怪嗰班人,無理由我 7、80 歲要接受個『攣』嘅,但呢個社會成日強調多元,咁嗰啲人(同志)都會老,點解佢老咗就唔係?呢啲 concept(概念)要社會關注」。
洋洋小時候就讀男女校,青春期追女仔,對其他人絕口不提,「當時社會唔似而家有得上網,我都無呢個圈子嘅朋友,根本上無得講」。媽媽忙於賺錢養家,間接給予洋洋空間尋覓性取向。直至十多年前,媽媽見她未婚,著她找一個男人照顧自己,「佢話你不如搵個阿伯啦,60 幾歲都唔緊要,男女嘅社會就係你 40 幾歲,後生唔會鍾意你,你就要搵個阿伯」。洋洋決定對媽媽坦白:「我好似張國榮咁,我係 gay(同志),我鍾意女仔」。對方沉默下來,像是明白了甚麼,「我已經 financially、spiritually independent(經濟、心靈獨立),喺我個心我唔需要你 approve(批准)」。
婚姻不再為談情說愛
洋洋與女友相愛 16 年,多年前曾想過結束愛情長跑,「但嗰個時刻,天時地利都唔適合」。女友來自傳統家庭,目前仍未向母親「出櫃」,「佢媽媽都 90 幾歲,亦都唔會明白」。遺憾嗎?洋洋看得淡然,「放低咗,咁多年都唔結仲結乜鬼?搞咁多嘢」。她坦言,年老對婚姻的考慮更多,「我好坦誠講一句,而家講結婚就唔係談情說愛,係講現實嘅條件」,所指的是安排身後事的權利,「你想呢啲好順利,咁嘅情況你就會考慮結婚」。若果同志伴侶在外國結婚,在港享有申請受養人簽證、稅務優惠等權利。目前洋洋已設立遺囑,確保伴侶獲得應有遺產,亦暫未重拾結婚的衝動,「我唔可以咁自私,想做(結婚)就做,(如果)佢覺得舒服而又想,咁咪做」。
終審法院去年就岑子杰同婚案作出裁決,港府需於明年 10 月確立同性伴侶關係替代框架。Denise 對此感到樂觀,「點都會諗一個 framework(框架)出嚟,就算唔係婚姻,就可能係英國嘅 civil union partnership(民事結合)」。不論是民事結合還是同婚,Denise 強調公眾教育才是大長征,「Sex education(性教育)唔應該係你入到大學先知,或者要自己去搵;男女都係講結婚、講年老問題、到終點時點樣處理身後事,同志嘅 issues(問題)都係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