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院外判照腸鏡 需自費至少千元
【經濟日報專訊】大腸癌是最多港人罹患的癌症,主要透過大腸鏡檢查診斷。醫管局昨公布外判腸鏡服務,首披露公院有3萬人正輪候照腸,非緊急者需輪候1年2個月,輪候期之長足以致腸癌擴散。 通過外判計劃獲資助到私營醫療照腸鏡的病人,須為已輪候1年的穩定個案,病人最少需自費1,000元,當局料可吸引1,800人參與。有病人組織及外科專科醫生均認為參與人數少,對整體縮短腸鏡輪候時間效果不大,反加長外科手術輪候人龍。 現3萬人輪候 非緊急需等60周 醫管局現時平均一年可進行5萬宗大腸鏡檢查,惟至今仍有約3萬人輪候照腸;當中非緊急穩定個案的輪候時間長達60周。 為減輕公營負擔,醫管局預留1,600萬元,於下月起推行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現時已於公院輪候腸鏡檢查逾一年的穩定個案,會獲邀到私家醫生照腸鏡,並可獲6,800元一次過定額資助,若有瘜肉,則可獲7,500元資助。 不過,計劃要求參加者自付1,000元費用,而私家醫生亦有機會額外再收取不多於1,000元的費用。換言之,受邀病人如選擇到私家醫生照腸鏡,需自付至少1,000元至不多於2,000元的費用,醫療券不適用於此計劃。若病人選擇留在公院繼續輪候照腸鏡,則須付210元。 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張偉麟指出,現時照腸鏡輪候時間長,亦預料未來需求趨增,惟公院照腸鏡的節數及人手均有限,計劃向輪候時間長的穩定個案提供多一個選擇,加快照腸鏡時間。他解釋,計劃已屬高度補貼,資助額高於病人自付費用,而私營市場照腸鏡需要付約1萬元,病人如認為適合又值得,可自行選擇計劃內心儀的私家醫生照腸。 他補充,本月初邀請私家醫生參與計劃至今,已有75名專科醫生參與,7成表明不額外收費,醫管局將於下月起陸續發信邀請8,000名合資格病人參與,而參考過往類似計劃2成參與率經驗,料約1,800人會選擇到私家醫生照腸鏡。計劃明年中作檢討,會按反應調整合資格參與病人的數目。 醫生憂慮 反加長外科手術輪候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認為,對於有能力的病人而言,1,000元的收費或未算太高,但質疑低收入人士有否金錢跳出去照腸鏡,彭認為對低收入者不太公平。他又認為最終如僅有1,800人參加,對縮短公院腸鏡輪候時間效用不大。 有本身是外科專科醫生的醫學會發言人認為,病人自付1,000元屬合理做法,但他指,將病人轉到私營醫療照腸,一旦結果顯示病人患癌需做手術,擔心人龍只是由腸鏡轉移至輪候外科手術,惟他強調病人亦可及早獲悉病情,自行選擇於公院或私營界別治療,可減輕部分公院負擔。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