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適應實用面積賣樓

(綜合報道)當局規定地產代理明年起要優先採用以實用面積計價的二手樓,業界宜把握好這段過渡期,盡早協助市民適應這個較為少用的計價方式,為日後一手樓只用實用面積計價銷售,鋪平道路,令整個有利消費者的安排,能夠順利移風易俗。 現時樓宇買賣多用建築面積計價,相對以實用面積看來「便宜」很多,可是計算標準不一,包含各式各樣的「水分」,早被消費者權益組織詬病。業內近年統一了實用面積的計算方法,有助消費者掌握到家居生活面積的明碼實價,並且可以提供統一價格計算平台,方便市民買樓前格價。 這個對市民比較公平的計價方式,推行並不廣泛,原因是計法會令「發水價」原形畢露,而且平均每方呎價錢「貴」了,令賣方憂慮打擊消費者心理。 發水難遁形有利消費者 以近日正在開售的一個新盤為例,一個賣四百多萬元的中層單位,按照建築面積計算呎價七千三百多元,如果按照實用面積計算呎價便需九千多元,高出兩成半。這個樓盤實用率高達八成,兩種計算方法的差價已經這樣大,很多實用率只有七成的單位,實用面積比建築面積呎價高四成三,至於一些「發水」特別厲害、只有六成實用率的單位,實用面積呎價會高達六成七。 一比之下,實用率低的單位無所遁形,呎價「升幅」驚人,對消費者心理有明顯打擊,而實用率高的單位就可以增加吸引力,出現樓價大挪移之局。業界本來擔心如果只准以實用面積計價,會令全港單位呎價全面「提升」,削弱市民買樓意欲;現在當局容許保留建築面積呎價作為參考,有助消費者逐步適應。 市民買樓格價,橫向比較同一時間同類單位價格,縱向比較不同時間的單位價格起落。一些地產代理網頁提供相當有用的資訊,宜早日增加實用呎價欄目。 不宜拖慢板免市場混亂 有地產代理指出,現時較常涉足的私人住宅類別有一百一十萬戶,每項物業查冊收費九元,單是全面更新資訊已涉及一千萬元。一些大型地產代理商每年盈利以億元計,更新資訊只是一次性開支,應可應付得來。 當局照顧到市場適應問題,容許二手樓提供實用和建築面積計價雙軌並存,但規定以實用面積優先,明顯希望逐步淘汰以建築面積計價,只是沒有訂下限期,實際情況則不容許地產代理業拖慢板。 立法會正在審議規管一手樓售賣的條例草案,列明日後一手樓的售樓說明書和廣告只准列出實用面積計價。如果立法會在餘下一個多月任期完成立法,最快明年夏天就會實施。地產代理宜在這段時間內努力協助市民適應以實用面積計價作為考慮因素,才不會在日後一手樓全面推行時產生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