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都藍圖未見影蹤 渠務期票留位蓄洪

北都新發展區會預留充足空間應付暴雨和水位上升。
北都新發展區會預留充足空間應付暴雨和水位上升。

近期本港天氣不穩定,早前連夜暴雨致多區水浸,令市民更關注本港的渠務設施能否應付氣候變化。港府計劃於北部都會區規劃加入新設計,但就未公布具體細節和成本造價等。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主任丘卓恒昨日出席建築師學會活動時表示,北部都會區新發展區規劃將有多項元素,並會預留充足空間應付暴雨和水位上升,適應氣候變化。有議員認為,現時港府應加強應對雨水排放渠道淤塞問題,以預防再次發生水浸或應對特殊天氣。

丘卓恒指,北都新發展區的土地平整水平將會比過去的新市鎮為高,以便預留充足空間應付暴雨和水位上升。他稱,當局又將設計各種渠務基建,包括活化河道等,使其能夠在暴雨時有蓄水功能;又計劃興建大型的地面及地底的蓄洪池等,應付極端天氣情況。

渠塞現形 多區浸完又浸

丘又稱,規劃中的新發展區,其休憩空間一般達到每人3.5平方米的最新規劃標準,高於現時全港平均的每人2.7平方米,有助提供大量地方植樹,擔當市肺功能,為城市降溫。當局鼓勵市民使用單車和綠色運輸,令新發展區碳排放減至最低。

議員謝偉銓表示,就北部都會區及全港各區要如何應對極端暴雨天氣,長遠上港府需要公布做法和規劃。他指當局將會在立法會休會後、即10月內會舉行特別會議,向議員講解如何處理日後對應極端暴雨天氣的規劃。但他認為若要在短期內要處理水浸問題,港府需要盡快疏通渠道,因自從十號風球「蘇拉」後本港多地渠務淤塞不再暢通,才會導致多區水浸,甚至近日下雨仍會出現水浸狀況,若不疏通渠道,即使有蓄洪池等發揮作用,部分地區仍會持續出現水浸情況。

本港上周多區出現暴雨,多處水浸、洪水氾濫,更打破多項紀錄。香港天文台總部在9月7日曾錄得一小時雨量為158.1毫米,是自1884年有紀錄以來的最高紀錄;而是次黑色暴雨警告的生效時間維持16小時35分鐘,持續時間較1999年8月23日的5小時47分鐘多逾兩倍,同樣創歷來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維持最長時數紀錄,登頂成本港最強黑雨。

早前暴雨致多區水浸。
早前暴雨致多區水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