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涌姑婆屋的百年故事 不婚女性群居修行「生養死葬」 荒廢後英籍警長租住保建築原貌|Yahoo

南涌姑婆屋的百年故事 不婚女性群居修行「生養死葬」 荒廢後英籍警長租住保建築原貌|Yahoo

【Yahoo 新聞報道】位於新界東北一隅的南涌,有一座逾百年歷史的「姑婆屋」。嶺南大學退休教授陳順馨約十年前搬入南涌務農時,在山野間意外發現此屋。她組成研究團隊書寫此屋的歷史,透過訪問村民、回顧文獻,發現姑婆屋曾經接收附近十數條村失婚、未婚等女性,此屋不只是一群獨身女性自力更新的象徵,更與宗族支持、宗教信仰有莫大關連。

開往沙頭角的小巴一路往郊外駛去,直到鹿頸路轉彎,不消幾分鐘就到了南涌。從小巴站步行約10分鐘,便見到舉著傘的順馨在路口等著。她帶著記者走到半山,推開山野間一道鐵閘,步入閘內即可聽見流水淙淙,曲折小路盡處便是姑婆屋「蘊貞堂」。

佔地逾萬尺 耕田自給自足

蘊貞堂主樓始建於1908年,經過數次擴建,成為有東西翼的建築群,包括兩層式樓房、門前庭園,裝飾講究雅緻。昔日姑婆在建築群前方耕作的梯田,連同建築群共佔地逾萬平方尺。該地由鹿頸陳屋捐出,姑婆屋經村民籌建,南涌李屋則負責管理,目前由村民李國華三代人代理。

姑婆屋前的梯田,由姑婆開墾,順馨估計南涌李屋有份提供協助。
姑婆屋前的梯田,由姑婆開墾,順馨估計南涌李屋有份提供協助。
姑婆以前用過的洗臉盤,保留至今。
姑婆以前用過的洗臉盤,保留至今。
姑婆修行用的經書,最早的經書版本源自清朝。
姑婆修行用的經書,最早的經書版本源自清朝。

姑婆屋供不婚女性群居,包括未婚、失婚女性,互相照顧及共同修行。據研究團隊所知,蘊貞堂除了接收附近十數條村失婚、無依無靠的女子,也有女子是被家人送到蘊貞堂修行的,高峰期有十多二十位姑婆在蘊貞堂共同生活,以床數計則有44張。團隊引述受訪村民指,入住姑婆屋的不一定是年紀大的,也有7、8歲的女生被送到蘊貞堂,十多歲離開、後來結婚。「姑婆」主要靠耕田自給自足,高峰期更可將多餘農產品帶到沙頭角趁墟賣錢,其他經濟來源包括香油、家族子侄供養。蘊貞堂為姑婆提供「生養死葬」,過身姑婆的靈牌會置於主樓大廳。

姑婆屋內的觀音堂,是最早姑婆拜神及修行的地方。
姑婆屋內的觀音堂,是最早姑婆拜神及修行的地方。

姑婆為家族祭祀祈福 備受尊敬

研究團隊整合此屋歷史,今年出版新書《南涌講古:被遺忘的香港故事》。團隊在該書形容蘊貞堂融合了漢人宗族制度下的家族式女齋堂,以及先天道女齋堂的特色(包括持齋守貞),開銷主要靠家族支援,齋堂提供節日供齋及為家族祈福等家族宗教活動。換言之,姑婆屋不單是一群女性聚居的地方,更具備家族宗教功能,姑婆也備受尊敬。

順馨在研究過程主要負責訪問村民,「好有趣的,問多一個又多一個(關於姑婆屋的)版本,這個就是口述歷史有趣的地方。」她最記得是第二代姑婆屋主持黃炳嬌的故事。有移居愛爾蘭的黃炳嬌後人去年重陽節回來姑婆屋拜祭黃,順馨得悉後很想訪問後人,但對方已經離開。順馨沒有放棄,幾經曲折終於聯絡上對方並完成訪問,為黃炳嬌的個人背景、醫治村民的故事補上重要的一筆。書中述及,目不識丁的黃炳嬌「醫好咗好多人」,懂得把脈、用艾炙、開藥方,更會落山出診,賺錢支持蘊貞堂的運作。

充滿傳奇色彩的第二代姑婆屋主持黃炳嬌,據講目不識丁,但懂得用草藥醫治疾病。(受訪者提供)
充滿傳奇色彩的第二代姑婆屋主持黃炳嬌,據講目不識丁,但懂得用草藥醫治疾病。(受訪者提供)

英籍警長翻雜物尋代理人電話 回歸時期成為租客

姑婆屋曾在1980年代隨著社會發展而荒廢,直至英籍警長Ron在殖民管治結束、準備退休回英之際,卻在山林間發現這座建築,在雜物堆找到寫有英國電話的信紙,電話接通了早年移居英國、姑婆屋的代理人李國華。Ron成為了姑婆屋租客,整理並展出姑婆的物件,更將梯田改建成花園,姑婆屋的原貌才得以保存至今。

姑婆用過的東西現在被視作展品,部分更備有說明,包括這個熨抖。
姑婆用過的東西現在被視作展品,部分更備有說明,包括這個熨抖。
姑婆的生活起居用品都保存得相對完整。
姑婆的生活起居用品都保存得相對完整。

英籍警長過身後,他的太太於2021年亦返回英國老家,姑婆屋代理人續將房間租出,經過篩選的租客必須尊重並願意保育姑婆屋,目前正分租予數個租客。這樣的保育方式彷彿延續了姑婆屋的生命,團隊另一作者、都會大學助理教授陳慧燕對古蹟保育的想像。她第一次接觸這座百年歷史的姑婆屋,並非隨便走入來的,而是參與在裡面舉辦的瑜珈班才獲准入內。

姑婆屋現出租予不同租客,這是其中一位租客所養的哥基。
姑婆屋現出租予不同租客,這是其中一位租客所養的哥基。

見證社會變遷 不排除姑婆社群有女同志

團隊另一成員、研究性別議題的大學講師楊靜怡則形容,發掘姑婆屋歷史的過程像偵探查案,從中見到香港的社會變遷,也有英殖的歷史元素;百年前的不婚女性選擇住在一起,要面對的是如何與父權文化共存,例如姑婆不只是自力更生,更同時擔起為家族祭祀祈福的角色;但在百年後的今天,想要搬出來與朋友共居或近居,挑戰已經不是來自父權體系,更多的是土地及房屋問題。她補充,這不是指以前的社會條件更有利不婚女性群居,而是百年前後所需的社會條件不再一樣。她過去多次的新書分享會上被問到姑婆社群有否女同性戀,主力回顧文獻的她不排除這個可能,但沒有充分支持,也不是章節重點,未有深究。

研究團隊要梳理姑婆屋歷史,只能憑村民的記憶及有限的歷史材料。團隊承認書中有很多未能補白的地方,例如三代姑婆主持的事跡、上山原因、幾歲上山等、黃炳嬌的「神通力」真偽、蘊貞堂興衰原因與經過等。但陳慧燕仍然認為書中所載內容是有價值的,「它豐富了姑婆的形象,豐富了女性的形象。」順馨則形容此書是拋磚引玉,期望「留白」,讓後來的人繼續研究。

三位作者(左起)楊靜怡、陳順馨、陳慧燕,都是現職或已退休大學教授。
三位作者(左起)楊靜怡、陳順馨、陳慧燕,都是現職或已退休大學教授。

《南涌講古:被遺忘的香港故事》
作者:陳順馨、周豁然、鶴圓、鄭世亮、山地、松木、楊靜宜、陳慧燕
出版社:蘆葦花開生態教育基金
售價:$288
銷售點:可查閱Facebook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