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任港鐵主席 馬時亨:做得唔啱咪道歉囉 我哋每次都好有誠意

請支持《眾新聞》,成為訂戶

港鐵非執行主席馬時亨即將在月底卸任,昨天舉行傳媒茶聚。特首林鄭月娥和多名政府高官分別就《逃犯條例》修訂工作不足致歉,但沒有問責下台。馬時亨表示,或許因為他是回歸後的首批問責制官員,因此尊重問責精神,「我做官嗰年問責制創先河,2002年董(建華)生就引入咗問責制,我自己感受比較深,所以我成日同同事講,做得唔啱咪道歉囉。」他說,去年的港鐵沙中線風波中,因為家人建議,決定找到繼任人後便離開。

馬時亨任港鐵主席期間,曾就沙中線風波及「我哋話你聽OK就得㗎喇」的言論向公眾致歉。被問到對於警務處前處長曾偉雄稱「不希望道歉成為風土病」有何看法,馬時亨說,每個人心中都有把尺,對於何謂真誠道歉有不同的定義,「每個人都有把尺,把尺點樣量,有啲道咗歉,可能人哋把尺覺得唔夠尺數喎,人哋個心入面知架嘛。」他不認同道歉已成為「風土病」的說法,「講到風土病,意思好似道歉無咗誠意,每次我哋道歉,我可以話俾大家聽,都好有誠意。」

馬時亨出席傳媒茶聚時說:「2002年董(建華)生就引入咗問責制,我自己感受比較深。所以我成日同同事講,做得唔啱咪道歉囉。」周滿鏗攝
馬時亨出席傳媒茶聚時說:「2002年董(建華)生就引入咗問責制,我自己感受比較深。所以我成日同同事講,做得唔啱咪道歉囉。」周滿鏗攝

馬時亨於2002年獲委任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時任特首董建華推行問責制,馬是首批問責官員,惟上任不久即爆出「仙股事件」,當年港交所發表細價股除牌機制諮詢文件,建議將持續30日股價低於5角的公司,在主板中除牌。建議觸發市場恐慌,翌日開市後細價股被拋售,港股單日市值蒸發逾百億元。港交所事後撤回諮詢文件,馬時亨被批沒顧及市場反應,結果他在2002年9月11日向公眾90度鞠躬道歉,成為問責制首個公開道歉的官員。

2007年特首曾蔭權年代,馬時亨擔任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但不足一年後,2008年他以患有腦瘤為由辭任。之後數年,他分別出任多間上市公司董事,2013年他加入港鐵董事局成為獨立非執行董事,2016年起接任港鐵非執行主席。去年8月,多名港鐵高層因沙中線醜聞被政府要求辭職,馬時亨曾稱兩度向林鄭月娥請辭但被邀留任,他最後決定留任至聘請下任行政總裁。

馬時亨昨日一度被記者問到,當初不接受特首的邀請留任,是否因為害怕未來港鐵面對的挑戰,他否認這個說法,並指任何公司永遠都在面對挑戰,「我諗我做嘢的時候你都未出世,我(做咗)46年,到今日我諗遇過的挑戰都好多,見過唔少風風雨雨,我唔覺得我會怕任何挑戰。」

馬稱,決定不留任港鐵主席是因為家人,「當時好多嘢發生,我家人喺電視睇到我點樣俾立法會議員鬧、傳媒嘲笑,佢哋就講,『你不如返來湊下孫好過啦。』」他又說,外界經常誤會他的董事袍金很高,留任是為了求財求榮,但他指其袍金只是時任行政總裁梁國權的薪金十分之一,而他亦捐出了絕大部分的袍金(港鐵2018年年報顯示,馬時亨年內獲得170萬元董事袍金)。馬時亨說,卸任後會注重身體健康以及弄孫為樂。

馬時亨又被問到,在沙中線問題上港鐵高層需負責任,政府官員卻無需負責,這樣做是否全部卸責在港鐵身上,他指不評論,「我哋做咗自己份內嘢就算啦,我哋知道最低限度,我自己體現咗問責制精神。」記者再問到,政府近日就《逃犯條例》修訂的爭議,無人須按問責制問責,他有何建議給政府挽回管治威信。馬時亨回應說,昨於商台接受訪問時已經給了答案,茶聚開始時他已叫記者盡量不要問社會問題。

馬時亨昨於商台訪問中說,對近日香港社會撕裂感痛心,又指現時社會撕裂程度較六七暴動時更嚴重,修例引起的迴響亦是他在香港生活多年來從未見過。他昨日稱:「呢個家有一個病,我相信政府一定要諗啲醫的辦法,同各方各面去研究,然後特別是同所有持份者對話。」、「今次應唔應該有人問責下台,不應該由我去講,應該佢上面個老闆講。」

馬時亨(中)卸任前與一眾港鐵高層見記者,左起:公司事務總監蘇家碧、行政總裁金澤培、馬時亨、車務總監劉天成、商務總監楊美珍。周滿鏗攝
馬時亨(中)卸任前與一眾港鐵高層見記者,左起:公司事務總監蘇家碧、行政總裁金澤培、馬時亨、車務總監劉天成、商務總監楊美珍。周滿鏗攝

茶聚上亦談及港鐵的多個問題,包括票價可加可減機制。馬時亨稱,沒有市民希望加價,港鐵唯有靠其他收入開源,「其實我哋用好多物業的收入補貼,我可以話俾大家聽,食同住在過去40年個升幅,高過港鐵加價好多倍。」他認為,港鐵現時已有很多優惠,加上政府以股息作為交通津貼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已能減輕市民的負擔。馬時亨說,如果希望票價只減不加,唯一方法是成為政府全資公司,但長遠就會出現機器損壞和財力不足的問題,導致服務水平降低。

港鐵近年不斷擴展海外業務,被問到日後應否更集中本地業務為先,馬時亨解釋,當初決定海外擴張是因為本地公司能夠在外國闖出名聲的為數不多,他希望將香港品牌拓寬,「嗰張出世紙係香港,一定唔可以離開香港,一定以香港為家、以香港為本,但係我哋既然做好,點解唔可以出去發展呢?唔係從利潤咁簡單,係將呢個名打出世界。結果我哋今日喺內地,深圳、杭州、北京做得好好。」他指,海外業務包括倫敦、瑞典和澳洲的名聲同樣很好,「所以我覺得向外發展無問題,但永遠都要以香港為家。」

馬時亨最後寄語香港五個字:家和萬事興。「呢個係我哋嘅家,希望呢個家盡快回復寧靜和諧。」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