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閘誌」文化遊 體會老店社區情

現時在灣仔動漫基地,可一次過欣賞二十個「城市閘誌」社區藝術計畫的作品。

【星島日報報道】早前Elsie在晚上行經灣仔太原街時,看見有部分排檔的閘門,被繪上不同畫作,有的是卡通貓咪和主人,有的是人物肖像;有個閘門則畫了多個舉傘的人,細看之下,才發現那個檔口,原來就是售賣及維修雨傘,非常有趣。Elsie問過灣仔街坊,才知這是香港青年藝術協會主辦的「城市閘誌」社區藝術計畫,計畫除挑選一些店鋪,度身訂造鐵閘畫作外,現時在灣仔動漫基地也正舉行藝術展,可讓公眾及學生,認識一些已消失或正在式微的特色行業。 Elsie跟香港青年藝術協會視藝部門主管易鈴恩(Yan)傾過,知道「城市閘誌」社區藝術計畫,由渣打銀行150周年慈善基金贊助,以藝術創作記錄口述歷史及地區故事,將人與社區聯繫。第一階段是鐵閘畫作,第二階段的藝術教育,則由逾四百五十位藝術家、學生和老師共同創作,向本地各行各業工作者致敬。「之前曾在土瓜灣試驗這計畫,反應很好,易引起公眾共鳴。計畫也期望推廣至十八區,現時先在灣仔、上環及西營盤推行,合共揀選了二十間特色店鋪,例如有活版印刷、紮作製品店、茶餐廳等。」 Yan說,計畫跟長春社文化古迹資源中心及聖雅各福群會合作,所揀選的店鋪,都是較有特色或具備歷史意義,店主也比較開明,願意跟藝術家們溝通。「藝術家在設計鐵閘畫作前,會跟店主溝通,聽取他們的意見,有甚麼元素需要畫出來,可以表達店鋪特色。」 在正常情況下,要欣賞各店的鐵閘畫作,都需要等到晚上店鋪關門後才可看到,因此計畫設計了「城市閘誌」免費手機應用程式,當公眾下載此程式後,走到有關店鋪外,就可利用該程式,在開啟AR相機後,可在電話屏幕上,看到虛擬的鐵閘畫作,有的店鋪更可以看到畫作創作過程、開店情形或行業特色。 「有的排檔開檔時,可由小小的鐵皮屋內,展示出不同貨品;又例如對照上環的活字粒店鋪,可看到店內的手搖印刷機及鉛字粒等。」Yan說,大家開啟AR相機時,部分店鋪或需要站遠一點,才可把電話畫面上的框線對準店鋪,但有些店鋪可能在馬路邊,故提醒大家要留心交通情況,或可在對面行人路拍攝。 至於現時在灣仔動漫基地舉行的藝術展,除可一次過看到二十間店鋪的鐵閘畫作外,還可以看到藝術家、學生和老師創作的藝術品,例如紙浮雕、噴漆塗鴉、陶瓷人像雕塑等,其中有展覽廳設置了近二百個紅色燈罩,搶眼之餘,原來內有乾坤。 Yan解釋說,展覽所採用的紅A燈罩,相信上一輩會非常熟悉,計畫邀請學生創作時,也請他們對特色行業作資料搜集,並把想法化成平面創作,繪在燈罩內,意思是照耀每個行業,而Elsie當日就看到手雕麻雀、茶餐廳、皮鞋清潔等作品,甚具老香港特色。 此外,其中一個展廳,就有紙皮浮雕作品,所創作的對象,不乏清潔工人、看更等職業。「有些行業看來不顯眼,但我們希望同學明白在大人物以外,還有很多人在支撐社會。正如紙皮表面看來不漂亮,但仍很有用。」Yan說。 Elsie參觀時,還遇到高雷中學的設計與應用科技科老師王錫清及藝術家導師翁志健,帶該校學生參觀,因適逢翁Sir正是有份參展的其中一位藝術家,他跟廣東手托木偶師陳洪宇合作,把機械人元素注入傳統手托木偶之中,製作了「機械版孫悟空」,兩位老師也想通過展覽,讓學生知道傳統手藝也可與科技結合,以不同方式承傳。 Elsie知道,在動漫基地舉行的展覽,將會舉行至六月十二日,期間在周末及公眾假期,會設免費文化導賞團,帶市民探索中上環、西營盤和灣仔,合共二十四團,也適合中學生和親子參加,想了解更多詳情及報名的讀者,可登上www.hkyaf.com/hkuc_tour。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