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直擊|香港人觀眾席揚區旗撐張家朗 讓世界看見 We are HK:即使得一個人都照掛|Yahoo
【Yahoo 新聞巴黎直擊】當一個人舉起香港旗,看台對面遠處一角,隨即又有人亮起香港旗,他們互不相識,卻隔著數百米互相揮手,在過百年歷史的巴黎大皇宮內曾經出現這一幕。
香港劍擊之子張家朗再奪奧運金牌,邁向金牌路上,香港人的身影、代表香港的旗幟、「We are Hong Kong」的吶喊,卻散落會場四周,讓世界看見,這塊彈丸之地一閃的光芒。
星星之火
今年 25 歲的 Tony,帶著香港區旗,由英國來到法國巴黎觀看奧運賽事,希望為香港運動員打氣。他早在一年半前購買門票,第一個搶購的,就是劍擊比賽的門票。他也想過觀看何詩蓓的游泳項目,但他經常游泳,知道在水中只聽見呼吸聲,聽不到觀眾席的喝采,而他想讓運動員聽到香港人的打氣聲。
逗留在巴黎的時間不多,也不是住在巴黎市中心,比賽當日,他清晨 5 時半起床,坐火車抵達大皇宮,看著張家朗由 32 強打入 16 強,再打入 8 強,最後走進 4 強,一步一步走。
法國佔主場之利,每當有法國運動員作賽時,氣氛和聲勢總是最浩大。他和另一位英國朋友一同觀賽,但最初就只有他一人打開香港旗,把它掛在欄杆上。他說,周圍都是法國人,都有少少擔心。
但一個人依然照掛,他說:「因為鍾意香港,就算驚、就算有少少猶豫都要做,香港不是一塊很大的地方,無其他人做、得一個都好,我都想做,無得唔做。」
當他一掛起香港旗,在看台對面的遠處一方,也有人隨即亮起香港旗,遙遠地和應,隔岸揮手。更甚是前後左右,不相識的面孔,但熟悉的語言,卻彼此相認起來,坐在一起,一起愈走愈前,一起叫口號,「1,2,3,張家朗加油!1,2,3,We are Hong Kong⋯⋯」他形容感覺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他覺得香港人怕醜,不夠膽「take a step forward」,這卻是他在英國學會的事,當地人很願意站出來,表達心中所想。
讓世界看見香港
其實這不是他第一次在現場看奧運比賽,時鐘回到 2008 年北京奧運,他曾經跟家人在香港,觀看由香港協辦的奧運馬術項目,當時年紀尚小,最大的感覺就是很熱,並沒有太多回憶和感受。但這一次,卻很有目的而來,很想支持香港的運動員。
從前的他,從沒在香港球場上看過港隊比賽,也沒有買過一件球衣。現在的他,一個人身在異地,卻會擔起旗幟,一個人揮旗吶喊,甚至第一個叫「We are Hong Kong」,鼓勵大家跟著一起叫。他說:「可能是時代不同了,想有把聲音被人聽見,讓世界看見香港。」
外國生活 尋找價值
Tony 中學畢業後,2017 年前往英國升讀大學,目前是一位物理治療師。大學畢業後,曾經回來香港發展,大概是 2020 年至 2021 年間。他做過醫管局和一些護老院舍,但最終他選擇重回英國工作和升讀碩士。
當然大環境因素,包括當時好似看不到香港的前景,社會氣氛、新聞自由等都出現問題,整個香港就像「陸沉」一樣。但另一個內在因素是,他在工作崗位上,看不見自己的價值。
在他的工作,會接觸到精神異常的長者,他形容香港的做法,大多會將他們綁手綁腳。工作清單列明,每日要為長者伸展,但他目睹很多人只是為這些被綁的長者「鬆一鬆綁」、「動一下手腳」,就會畫下一個剔,視作完成任務。他每日走入病房,就看著這班長者不斷掙扎,他坦言,很衝擊、很創傷,「可能我在英國接受的教育不是這樣。」
目睹這些情況,他做不到任何事情,改變不了一個個被綁長者的命運,也看不見自己的價值。他不想自己成為綁起這班長者、這班病人的一份子。離開公營機構、離開津貼院舍,也重回英國,當上物理治療師,薪金一定不如香港高,但他說,起碼這邊較少出現將病人綁手綁腳的情況,也會一對一處理精神異常的長者,可以把一個人,視作為一個人。
離散拼圖 砌在一起
18 歲赴英升學,回流香港,又重回英國,未來之路還是不確定。他跟很多離散香港人一樣,天氣、飲食、交通班次等,身在異地有很多不適應。他目前想留在英國發展數年,之後再回來香港。
這次在奧運場館,重遇一張張香港面孔。他形容這個情景好像「扒龍舟」一樣,萬眾同心,一班從沒見過的人,一同衝上看台前方吶喊;各人也像一塊塊拼圖,因為香港運動員,而砌在一起,變成了一幅畫的感覺。
要為香港加油時,就是彼此再次重逢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