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企後山小徑 恐變深山陷阱

金督馳馬徑有古道塌下,卻未有修繕,隨時成為「深山陷阱」。
金督馳馬徑有古道塌下,卻未有修繕,隨時成為「深山陷阱」。

獅子山、大帽山等熱門行山點每逢周末假期便人頭湧湧,若不欲與行山友「一齊逼」,有保育團體發現,民居附近的後山小徑範圍覆蓋全港20%人口、容易到達,亦能於山徑自由活動,建議港人轉行該些後山小徑。不過,團體發現後山常遭忽略,設施千篇一律,亦缺管理及推廣,出現日久失修、違規建築物等情況,促政府設機制跟進。

保育團體「Parks and Trails」與「WYNG基金會」昨日發布《屋企後山研究計劃第一部分:探索城市邊緣》報告。他們於去年1月至5月期間,研究全港11條貼近民居的「屋企後山」小徑,包括屯門徑、摩星嶺、窩仔山及嘉頓山等,發現山徑入口附近約15分鐘步程內,有達150萬人居住,佔全港人口的20%,堪稱「都市綠肺」。而這些「綠肺」沒有活動限制,吸引長者聚集消遣。

可是,過百萬人能輕鬆享用的大自然卻甚少人使用,缺乏管理之下問題叢生。研究發現,東區金督馳馬徑有古道塌下,卻未有修繕,沿路布滿樹枝及大石,隨時成為「深山陷阱」;芙蓉山亦有供人休憩的座椅缺角破損。另外,於牛池灣附近的平山及沈雲山,有人利用鋼筋、廢木及膠樽自製路徑。

團體指路徑不安全及影響雨水排放等,恐破壞環境。而即使具港府管理,亦未必管得好。研究發現部分平坦的小徑不必要地,被民政事務總署以水泥鋪蓋,例如蝴蝶山,或導致水土流失問題。

團體倡設「認養山徑」管理制度

他們另指,部分由居民親手製作的設施及公共空間值得借鏡,舉例指有人於政府建設的避雨亭上加設帆布、掛上時鐘日曆,又設置枱櫈供路人休息聚會,遠較千篇一律、由當局設在山徑兩側的座椅,更能切合使用者的習慣。

WYNG基金會高級項目經理黎文燕表示,屋企後山多位於綠化地帶,並非市區公園、郊野公園,被視為「剩餘」土地,規劃目的並不明確,管理部門分散,沒人全權負責,一向僅收到投訴才要求山徑使用者拆除構築物,而非根據環境破壞或公共安全風險評估。

黎建議,政府應籌劃「認養山徑」管理制度,以短期租約或撥地形式,將部分土地交予非牟利組織管理,規範違例的社區設施,遏止違建亂象;而就擁有重要遺迹的綠化地帶,她促請政府採取更積極的管理策略,如設遺產公園,長遠則需設獨立部門規劃及管理。

有人於平山及沈雲山自製路徑,恐破壞環境。
有人於平山及沈雲山自製路徑,恐破壞環境。
部分居民於山徑設置枱櫈供路人休息聚會。
部分居民於山徑設置枱櫈供路人休息聚會。
團體研究報告涵蓋全港11條貼近民居的屋企後山小徑。(黃仲民攝)
團體研究報告涵蓋全港11條貼近民居的屋企後山小徑。(黃仲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