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奧運・特寫|從DSE考生到離散港人 — 香港運動員的忠粉們 用體育凝聚同好 重拾港人身分認同|Yahoo
【Yahoo 新聞報道】2024 巴黎奧運甫揭幕不足一周,香港運動員已接連傳出好消息,創出 2 金 2 銅的佳績,其他首登奧運的運動員,亦在這個殿堂級舞台交出亮麗的成績。6 小時的時差無阻一眾香港人通宵觀看比賽直播,有些更遠赴巴黎會場高舉區旗為港隊打氣。
大家常說,奧運只是每四年一次的熱潮,賽後就無人關心運動員的去向和福祉。上屆東奧運後,本地運動員 Instagram 的追蹤人數爆升,粉絲專頁如雨後春筍般冒起,至今仍活躍更新的卻是寥寥可數。不過當中有粉絲力證自己不是「忽然球迷」,三年間持續關注喜愛的運動員;由親手設計應援物、更新賽程表,甚至自費離港觀賽——這份心意的背後只為支持香港運動員,渴望他們的努力在鎂光燈外被更多人看見,還有在浪潮過後不被遺忘。
《Yahoo 新聞》採訪兩位張家朗和謝影雪的支持者,觀察他們三年間追星的心態轉變,由「忠粉」角度感受今屆奧運如何再度凝聚社會;以及訪問專程飛到巴黎觀戰的 00 後移英港人,從另一角度觀看這場國際體育盛事,怎樣令散落各地的港人重拾身分認同。
記者:JC
被「鄧謝配」堅毅精神吸引 忠粉惡補羽毛球知識
「我覺得奧運是很有凝聚力的一件事,很難會有一樣開心事是全香港人可以凌晨不睡覺,三、四點一起看著電視,即是大家那種同呼同吸的感覺——我們全部人為你在集氣,你要加油,那感覺是很熱血。」
90 後任職文員的「姑姐」最初對羽毛球一竅不通,自嘲以往連單雙打線、種子球手的分別皆一無所知,但這三年間混雙組合「鄧謝配」的每一場比賽,小至本地公開賽,大至世界巡迴賽,她都無一缺席。盯著電腦螢幕隔空支持外,她還特意自學製圖軟件,為他們所有比賽設計賽程,一場不漏地在她開設的謝影雪 Instagram 粉絲專頁(@allforsuet_1109)上即時更新。
這一切始於東奧羽毛球混雙銅牌戰,謝影雪和鄧俊文終憾負東道主日本僅獲第四,但同時寫下羽毛球港隊歷史。姑姐瞬間被二人堅毅不屈的精神吸引,「他們回港後,我希望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比如找個地方凝聚喜歡他們的球迷和粉絲。」
粉絲專頁到體育台 再成「情緒收集箱」
她口中的「凝聚」卻並非流於口號,由最初每日花上近 8 小時在網上惡補羽毛球知識,到在社交媒體上成為其他粉絲的燈塔,她陪伴他們觀賞一場又一場的各地賽事。姑姐笑說其實睇波大有學問,特別是新手球迷未必知道從何入手找到賽事連結,「因為之前也有很多其他球員的粉絲,想看球都是透過我的 page 去學,怎麼連 VPN、往哪裡去看直播、怎麼找賽程⋯⋯最近已很少人再瘋狂 DM(私訊)問我怎樣看波。」
她接著形容,這個平台如同一支火柴,點燃自己對這位偶像的熱情後,再在其他支持者身上蔓延開去。專頁的追蹤人數至今已逾 5,000 人,在體育圈內人氣甚高,「我相信就算將來沒有我這個 fans page,喜歡看羽毛球的人仍會繼續睇波。」
不知不覺間,這裡同時變成其他粉絲的情緒收集箱——「鄧謝配」贏波後無處投放的喜悅,又或提早出局時對他們身體狀況的憂慮,都一一傳遞到專頁的收件匣。每場比賽收到幾十個的訊息中,不時會有粉絲主動跟姑姐分享個人感情或工作煩惱,由運動員連結一班陌生人無疑令她始料不及,「他們試過跟我分享,覺得看完場波覺得很鼓舞,本身想放棄,但看見他們那麼努力還堅持著,自己怎麼可以放棄⋯⋯件事是很溫暖、很甜蜜。」
移英 00 後重拾身分認同
2020 東京奧運因疫情而延遲一年舉辦,對面對社會環境巨變、疫情困港的市民而言,終於迎來生活中久違的悸動。來到今年盛夏,這股運動熱潮再次牽起,不少港人自願「加班」凌晨看直播緊貼賽事,圍繞香港人身分認同的討論悄然地在網絡上發酵。
2019 年社會運動以及港區國安法出台後,香港爆發大規模移民潮,20 歲的 Ankie 是其中之一。
「本身東奧就是剛剛過了社運,所以大家都還是很關心自己香港人這個身份,或者很關注香港的事;但今次的凝聚好像是大家在四散的地方再凝聚在一起,而正正因為本身散落各地,所以那份歸屬感會更加強烈。」
去年初來到種族多元的英國後,她逐漸對自己的身分認同產生疑惑,加上在可見的將來未有計劃回港,對這位 00 後來說,Ankie逐漸對「家」的概念感到模糊。而在英港人的社區亦難令她有歸屬感,有段時間她更避談自己的身份,「我覺得香港近四、五年來都沒有一件事令到我為自己的身份自豪,因為這幾年來好像弱化了香港人這個稱呼⋯⋯但奧運我們真的是打著香港人的身分,以一個獨立的隊伍出賽⋯好像有一種香港人團結起來的感覺。」
當姑姐準備在家捱夜觀看「鄧謝配」八強對戰韓國勁敵時,Ankie 毅然獨自從曼城飛到巴黎,為了省下旅費更直接在機場過夜,準備把握這趟不足 20 小時、卻花費多逾 3,000 港元的快閃旅程,入場支持這對曾位列世界排名第二的混雙組合,完成人生必做清單之一。
出發前,她四處在英張羅一面香港旗,「因為運動員打比賽時,他們未必會知道誰是來自香港,但是當你拿著區旗的,更加令他有一種 『真的有人支持我們 』、鼓舞的感覺。」該場賽事直播期間,隔著螢幕傳來的廣東話「香港加油」令不少人印象深刻,Ankie 叫喊得聲嘶力竭,「在香港如果你是做這件事,某程度上是不允許的,但我們居然可以是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家,真是講到我們表達的加油,然後可以令到運動員覺得鼓舞。」她突然哽咽道。
受張家朗「逆境波」鼓舞 用盡全力備戰DSE
獲得鼓勵的,不只場上的運動員。
Alex 是應屆 DSE 考生,他用於溫書的 iPad 背面,獲「劍神」張家朗簽名並寫上「DSE 加油」的打氣字句,「我溫書真係好頹嘅時候,就會望下張家朗幫我加油,咁我就會更加用心讀書。」
18 歲的 Alex 一直熱衷於追星,雙眼離不開當紅韓國女團,不過自從張家朗在東京奧運大放異彩後,他的重心開始轉移到這位本地劍手身上,更比以往追星來得更虔誠。彷效韓國偶像應援的文化,他同樣開設Instagram粉絲專頁@cheungkalong.fanspage,以微薄的零用錢自資製作應援手幅、小卡,與另一花劍運動員張小倫的粉絲共同籌備餐廳應援,特制的餐牌上都是兩位運動員喜愛的咖啡、食物。
備戰 DSE 期間,只要港隊花劍的賽事沒有與考試或補習相撞,他定必會抽空觀賞,這個「精神食糧」陪伴他度過無數個煎熬的日夜。張家朗擅於打「逆境波」,數度於落後的情況下,仍能保持強大的心理質素。這位金牌劍手非一般的心態成為了 Alex 在溫習期間的力量,即使校內成績處於中下游的位置,卻深深鼓勵他當下要出盡全力,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到最好,「張家朗帶動到我的,是不應僅停留在那次表現不理想的比賽當中,相反應該找出自己的錯處反省自己問題,然後再進步,才可以讓下次的比賽或者成績更好。」
記者曾於 2020 年底訪問 Alex,當時他表示希望往後有機會學劍;結果三年過去,他真的如願成功爭取加入校內的劍擊隊。於是中五那年,他一邊埋頭操卷、補課,一邊抽空每星期在禮堂與其他低年級的學生打劍。明明作為粉絲,在旁吶喊支持對方已經足夠,為何仍要選擇在學生時期最忙碌、緊張的日子重新學習一項新運動?這個問題 Alex 亦不時反問自己,他沉思一會後說,「我不想只是以一個 fans 的身份歡呼助陣支持張家朗,我希望真正認識這項運動,了解自己喜歡的運動員在打一場怎樣的比賽。」
有汗水就總有收穫,Alex 在觀看巴黎奧運比賽時的視角也略微有所改變,他不再僅僅依賴電視旁述,而是能夠全神貫注地關注張家朗和對手之間的進攻權和得分位置。隨著劍擊賽事落幕,他正在物色適合的劍擊學校打算繼續訓練之路;下一步,他為自己定下目標——22 歲大學畢業前出戰本地比賽,一嚐偶像平日在場上的種種感受。
香港的「小眾」運動員追星族
可能幾年前的香港,沒有人想像過本地運動員都可以成為眾所矚目的存在,各大品牌爭相邀請他們合作,甚或聚集到一班如「鏡粉」般的忠實粉絲毫無保留地支持他們。但明星與運動員本質上的分野,「追星」又應如何拿捏?
謝影雪最後一次征戰奧運以 8 強作別,及後在鏡頭前激動痛哭,首次公開透露賽前一直飽受傷患困擾,差點以為要緣盡奧運。正當廣大市民為此驚訝不已,謝影雪早在「甩骹」時已主動告訴姑姐,「就好像跟朋友吐苦水一樣⋯她個性很隨和,真性情又好貼地」。相較與偶像的距離遙不可及,二人的關係更多是外界不易看見的信任,「我知道很多人會神化他們,我不是,我只是覺得她是一個很值得欣賞的人。」
這份信賴是三年間逐少累積下來:姑姐走訪全港近 10 間廟宇,為兩人拜神祈福,保祐他們可以平安在巴黎發揮出應有的表現;凌晨 5 時出發到機場接機,送上自製海報答謝這對拍檔的付出。
然而,香港運動員的追星族有時也會感到分外孤單。
先不說這群粉絲屬於追星族的小眾,運動員不像明星般會定時舉行演唱會、見面會,他們一年大部分的日子,可能都在海外比賽或訓練。即使難得在港作賽,許多賽事都是非公開,粉絲可以現場看偶像比賽的機會少之有少。
「有時候覺得孤單的地方是,如果他真的拿到冠軍的話,這個情緒無法與其他人一同在現實中分享,大部分時間都只能夠在網上慶祝。」Alex 臉上閃過一絲的失落,明星與運動員最大分別是後者和粉絲的接觸次數理所當然地會較少,「你永遠不知道運動員何時退役,所以每次可以親眼觀賽的話,的確會更加珍惜。」語畢,他露出滿足的微笑。
支持不應在奪牌時才出現
一個運動員往往只有站上頒獎台,始獲大眾注視,並成為社交媒體上的「流量密碼」。
問到近幾年作為香港人最感自豪的事,姑姐靜默幾秒後,不徐不疾答「香港運動員」。然而,她口中的運動員不僅是那些成功登上奧運舞臺站在鎂光燈下的,更是很多可能失落奧運資格,甚至寂寂無名的年輕運動員,「可能我這刻都不認識他們,不過他們都在努力,下一屆或許就是他們出戰奧運,他們都是香港隊的一份子。」
受訪當日是謝影雪粉絲專頁成立 3 周年,亦是「鄧謝配」在他們最後一屆奧運中,憾負韓國強旅八強出局。「但你會看到在一個這麼小的地方,這群運動員在有限的資源下,發揮到他們無限的潛能,雖然聽起來很老套⋯⋯如果論資源肯定無法與大國匹敵,但他們在這樣的情況下,仍拿到相當不錯的成績,是更加值得尊重。」姑姐語帶肯定道。
自東奧結束後,Alex 亦開始默默關注劍擊以外如賽艇、滑板等的運動員,主動上網閱讀各類型的體育新聞,更深入了解現時資源的缺失和問題。他期望政府和體育協會能夠為運動員提供更多實際的支援,「不單是興建劍擊館,為什麼其他沒有相應的比賽場地?究竟是因為香港劍擊成績出名,所以先有這個比賽場地,抑或有更多支援才提升到各項運動員的水平呢?」
連贏兩屆奧運的張家朗回應再次奪金,對香港運動員的意義時提到,「我們可以證明,就算香港是一個很小的地方,但我們都可以做到很多事,只要相信自己,不要因為地方小而放棄或不堅持。」
不約而同地,幾位受訪者都是如此相信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