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 就是藝術

(綜合報道)透過衣食住行,已可讓人見識到生活之中的文化與藝術,耳聞目睹與否,只在乎你懂不懂。香港是一個環境獨特的國際都會,這地方的建築風貌,向來是東方之珠引人注目的一大特色。今年是香港建築師學會(簡稱HKIA)成立六十周年,如學會會長吳永順(Vincent Ng/右)所言,看六十年的建築,就像聽着六十年的香港故事。 HKIA(Hong Kong Insitute of Architect)於1956年成立,當時的會員只有二十七名,到了今天,會員人數已接近四千,當中三千三百名為專業註冊建築師,其餘則是建築學系的畢業生等。「學院成立的目的,是要提升專業水平、向外推動建築。」Vincent又指,學會的角色是一個平台,以確保香港建築師擁有專業水平、質素及誠信。與此同時,亦會着力將香港的建築力量推向國際領域,例如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便是向世界展示年輕建築師才華的良機。 六十年可非短日子,HKIA的會員之中,可有哪些為人認識的卓越代表人物?「不同年代也有那些年的代表。像1970年代的廖本懷,他不但是參與當年興建華富邨的建築師,更是首位華人政務司。此外,還有負責添馬艦發展工程的嚴迅奇等等。」Vincent答道。 建築,可有潮流?Vincent的答案是肯定的。在專訪中,他一再強調怎麼樣的城市,便有怎麼樣的建築。「建築物就是歷史的印記,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方,皆可讓我們看到建築的潮流。好像1930至40年代,香港人生活貧困,居住的唐樓都很擠逼,缺乏公共休憩空間。到了1950至60年代,市民生活依然不富裕,加上石峽尾木屋區大火,政府為解決居住問題,興建了徙置區,亦即美荷樓那種模式的建築。其後,我們又因土地限制及城市規劃等因素,私人樓宇都一窩蜂出現窗台、環保露台及工作平台等等,每幢建築物都如倒模一樣,外貌像鋪滿一粒粒的方格,我會稱之為『粟米樓』。」Vincent又提到,前立法局大樓、聖公會聖約翰座堂等歐式建築設計,均見證了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的歷史。 出任學會會長,Vincent不諱言希望盡己所能,為年輕一代爭取更多的機會。「香港的地理環境,香港人的價值觀,對藝術的欣賞目光與開放態度,加上種種建築規例,的確限制了年輕一代的創作空間,甚至打擊他們的雄心壯志。我希望在任期間,可以為他們做多一點點,讓他們看見希望,使心中那團火得以繼續燃燒。」 2013年,學會首次舉辦《築•自室》藝術展,當時的策劃人便是Vincent,「正因為建築師本應具備藝術創作的思維,透過這個在太古坊Artis Tree舉行的活動,讓不同年齡資歷的建築師盡情發揮,他們可以天馬行空地創作。於展覽中,我們可欣賞到很多出色的裝置藝術、畫作及雕塑等純藝術意念作品,那實在是一件美事。」有見於上回的成功,學會也為慶祝六十周年再下一城,於今年9月再選址於Artis Tree舉辦《築•自室┼-×÷》活動。 從大學開始便一直與建築結下不解緣,Vincent心目中可會有崇拜的建築師「偶像」?「偶像?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偶像呢!我最欣賞安藤忠雄,他的建築作品,每一項都富有詩意、禪味,能夠觸動人心。他的設計非常簡約,利用簡單的綫條來迎接大自然,將光、風、水、樹等元素完美地融入建築物之中,我曾多次親往欣賞其作品,每一次都為之感動。」沒有接受過正規建築教育的安藤,憑天分與努力,成功在業界闖出名堂,更取得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立茲克獎,其代表作包括日本國內的風之教堂、光之教堂、水之教堂、東京表參道的Omotesando Hills,以及美國的沃夫茲堡現代美術館等等。 Vincent又提到,最近甚為欣賞丹麥的BIG(Bjarke Ingels Group)的創作,這是一家由被視為建築界新巨星Bjarke Ingels成立的建築師事務所。「我十分喜愛北歐風格,那是極致的簡約與細緻。」筆者絕對認同,Less is More的設計智慧,實乃藝術創作的最高境界,這亦正是事事講求實際價值的香港人所難領會與感受的「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