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兒童「電子癮」 須由家長做起

【星島日報報道】香港是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滲透率最高的城市之一,據統計,去年三十五至四十四歲的市民,有九成八擁有智能手機,許多人更不止一部。成年人世界出現「e狂熱」,他們的孩子當然有極大機會染上「電子癮」。據港大醫學院的大規模調查,近七成半受訪兒童每日使用電子產品多於兩小時,遠高於美國與中國大陸,證明港孩「電子癮」之深居全球前列。警號已經響起,要防止情況惡化至不可救藥,家長須由自己做起,立即「減癮」! 港孩愛上電子產品,是十分自然的事,嬰兒時期還未懂行路說話,就對父母那部「手機玩具」着迷,而父母為求清靜,也樂得讓孩子沉溺於「e奶嘴」之中。這種「電子癮」一旦形成,只會愈來愈深,到了上幼稚園和小學,就欲斷難斷了。 港大醫學院調查了七千多名小學學生,發現港孩平日花約一半課餘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假期更平均使用七小時,數字相當驚人。上幾代的孩子課餘與假期,多數時間在街頭遊玩,這一代則以電子產品為玩伴,大部分時間活在虛擬世界中。 過度沉溺 對身心遺害大 染上「電子癮」的結果與吸毒無異,對心理發展與體能都有不良影響。港大醫學院的專家指,五歲時看電視與打機時間愈多,九歲時有更大機會出現行為和情緒問題,包括專注力不足,以及有過度活躍症風險。長期沉溺於電子產品,肌肉和心肺功能也會下降。 學童成為「低頭族」還有其他影響一生的副作用,香港脊科基金去年為一千多名學童做檢查,發現逾六成有「寒背」問題,部分原因是經常使用手機與平板電腦,影響頸骨弧度。眼科醫學院亦早已提出警告,指三分一幼兒於兩歲前就接觸電子產品,會令眼睛健康受損。 除了對身心受影響,孩子若放棄傳統學習方式如看書閱報等,完全使用電子產品學習,究竟對吸收知識與訓練思考力是好是壞,在教育界也有不少討論。學童以手機與電腦上網搜尋資訊,往往是跳躍式的零散片段,而較少連貫而具結構的內容,所以一些西方國家的教育界,近年重新鼓勵學童閱讀書本,彌補網上學習的不足。 孩子「電子癮」的根源,在於成年人世界也都被電子狂潮淹沒。在日常生活中,觸目所及都可看到不同年齡群均機不離手,每一刻都緊盯手機或電腦屏幕,即使與孩子出外遊玩,或者在家中共聚天倫,都各自沉迷於手機內的天地。如果父母不能像戒煙那樣,以意志力限制自己用手機或電腦的時間,從虛擬世界中抽身而出,那麼,又怎能夠幫孩子戒掉「電子癮」? 物極必反 書籍銷量回升 電子產品的浪潮雖然勢不可擋,但意識到問題嚴重的人也愈來愈多,開始出現逆潮,例如《彭博商業周刊》最近就曾報道,全球最大書商之一企鵝蘭登出版社,二○一五年的書籍銷售值比二○一三年增加百分之三十七,實體書有回升趨勢,原因除了新興市場的需求增加,許多讀者也覺得看實體書比較舒服,而兒童讀本也以實體書為主,難以用電子書方式取代。 對兒童在電子時代中的身心發展問題,社會和當局都須全面檢討,並作深入研究,認真找出當中利弊,然後定出準則,令學校和家長有所依從,否則整代人將會受害,到時要挽救就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