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房顫轉薄血藥 九成人再中風?

中風|房顫轉薄血藥 九成人再中風?
中風|房顫轉薄血藥 九成人再中風?

心房顫動(房顫)指心跳頻率或節奏出現問題,部分患者可能不會出現任何症狀,但他們的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5倍。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腦神經科研究發現,房顫患者若在服用新型抗凝血藥期間中風,及後如隨意轉換其他替代抗凝血治療方案,特別是傳統抗凝血藥華法林,都會增加中風復發風險。研究結果已刊登於國際科學期刊《神經學》。

房顫是一種心律不正疾病,病人因心跳不規則而影響正常的血液循環,部分血液或會積聚在心臟內形成血塊,而當血塊游走至腦部便有可能造成腦血管阻塞,引發心源性中風。中大利國偉腦神經學教授及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梁慧康指,房顫病人的中風風險較一般人高5倍,全港有近三成缺血性中風個案是由房顫引起,其嚴重程度及死亡率是所有缺血性中風病因中最高。

葉耀明 梁慧康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葉耀明 梁慧康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分析中風及復發風險

房顫病人只要及早就醫接受治療,服食新型抗凝血藥可降低中風風險60%至70%,惟仍有相當大比例的患者在服藥後中風。曾經出現缺血性中風的患者再次復發的風險較高,因此如何制訂預防復發的治療方案非常重要。
研究團隊運用醫院管理局的電子健康數據庫臨床醫療數據分析及報告系統(CDARS),收集了45,946名非瓣膜性房顫患者於2015年至2020年期間在公立醫院利用新型抗凝血藥進行治療的數據,分析房顫患者服用新型抗凝血藥後出現中風和及後再復發的疾病軌迹,結果發現,2,337名患者在用新型抗凝血藥期間仍然出現缺血性中風。

轉藥後風險大增

結果同時顯示,患者如在中風後服用同一類別新型抗凝血藥,在16.5月中位數後再次發生缺血性中風的風險只有13.4%,但如果更換至傳統抗凝血藥華法林,或另一類別的新型抗凝血藥,其中風復發風險分別是96%及62%。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助理教授葉耀明強調,抗凝血藥並非中風復發的單一原因,其他相關風險因素亦包括高齡、糖尿病、合併使用細胞色素P450/P-糖蛋白(CYP/P-gp)調節劑及大動脈粥樣硬化,提醒患者切勿胡亂停藥及轉換藥物。

 

中風急救口訣︳記住「談笑用兵」

懷疑中風︳握黃金治療時間 應盡早接受治療

67歲的石女士本身患有高血壓及膽固醇過高,十多年前曾接受通波仔手術。今年1月突然由梳化跌低,半邊身無力,送院後證實為心房顫動引起的心源性中風,立即接受溶栓治療及取栓術,將腦中的血塊取出,10日後出院,接受物理治療後現已無大礙。

葉耀明提醒,中風的治療時間非常重要,一旦懷疑中風,應盡早叫救護車前往醫院接受治療,而房顫病人亦應依從醫生指引服藥,將中風風險減至最低。他亦建議大眾調整生活習慣,包括保持均衡飲食、進行恆常帶氧運動、避免過量飲酒、避免吸煙及恰當處理壓力等,都能有效預防「三高」及心腦血管疾病。

中風復健|5招改善中風後吞嚥困難

原文刊登於 AM730 https://www.am730.com.hk/健康/中風-房顫轉薄血藥-九成人再中風-/389469?utm_source=yahoorss&utm_medium=referral